例言
作者:杨铉之撰 韩结根注一、本书分校与注两部分:校文附於正文下;注文別附於正文每章后面,用数目符号標明之。
二、本书传世刻本,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种:
(一)如隱堂本诵芬室与四部丛刊三编即据之影印(二)吴琯古今逸史本(三)绿君亭本津逮祕书本即用此版併印,故与之实为一本(四)汉魏丛书本王謨刻本(五)徐毓卿本不题刻书年月观其字体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(六)璜川吴氏真意堂活字本(七)照旷阁学津討源本(八)吴若准集证本(九)洛阳西华禪院重刊集证本(一0)李葆恂重刊集证本(一一)唐晏鉤沈本(一二)日本大正藏经本(一三)四部备要重印集证本(一四)张宗祥合校本一九三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这些本子,各有长短。据內容分析,汉魏丛书本、徐毓卿本源出於吴琯本,学津討源本源出於绿君亭本,西华禪院本、李葆恂本、四部备要本源出於吴若准本。吴若准本虽出於如隱堂本,实际他据的是钞本,因此与如隱堂刊本有些不同。真意堂本则出於曹炎志校旧钞本。归纳起来,可以合为五类:一为一类,二、四、五为一类,三、七为一类,六为一类,八、九、十、十三为一类。歷来公认如隱堂本为最古最善,所以决定用它作为底本,而以吴琯本、汉魏丛书本(汉魏本实出於吴琯本,因为各校本多引以为据,就不嫌重复,列在吴琯本后)、绿君亭本、真意堂本、吴若准集证本作为主要校本。其他本子如有重要异文,亦为標出。
至於唐晏鉤沈本、大正藏经本、张宗祥合校本皆不专主一本,从各本中择长而定。唐本有时以意定之,张本、大正藏则注异文於下,並非別有佳本可据。因之这裏仅引异文异说,其他从略。
三、校文除依据各本互勘外,其他类书或古籍中引用及与本书有关係的,亦搜辑异文,以资校助。本书因向未见宋、元旧刻,引他书异文校勘断到元代为止。四、正文虽有讹夺,仍旧不稍改动。其须补、须刪、须正之字,除於校文內说明外,还用下列各种符号分別標明之,以便省览。
(一)校字无论校误或校异,均於所校文旁誌以黑点(
二、本书传世刻本,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种:
(一)如隱堂本诵芬室与四部丛刊三编即据之影印(二)吴琯古今逸史本(三)绿君亭本津逮祕书本即用此版併印,故与之实为一本(四)汉魏丛书本王謨刻本(五)徐毓卿本不题刻书年月观其字体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(六)璜川吴氏真意堂活字本(七)照旷阁学津討源本(八)吴若准集证本(九)洛阳西华禪院重刊集证本(一0)李葆恂重刊集证本(一一)唐晏鉤沈本(一二)日本大正藏经本(一三)四部备要重印集证本(一四)张宗祥合校本一九三0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这些本子,各有长短。据內容分析,汉魏丛书本、徐毓卿本源出於吴琯本,学津討源本源出於绿君亭本,西华禪院本、李葆恂本、四部备要本源出於吴若准本。吴若准本虽出於如隱堂本,实际他据的是钞本,因此与如隱堂刊本有些不同。真意堂本则出於曹炎志校旧钞本。归纳起来,可以合为五类:一为一类,二、四、五为一类,三、七为一类,六为一类,八、九、十、十三为一类。歷来公认如隱堂本为最古最善,所以决定用它作为底本,而以吴琯本、汉魏丛书本(汉魏本实出於吴琯本,因为各校本多引以为据,就不嫌重复,列在吴琯本后)、绿君亭本、真意堂本、吴若准集证本作为主要校本。其他本子如有重要异文,亦为標出。
至於唐晏鉤沈本、大正藏经本、张宗祥合校本皆不专主一本,从各本中择长而定。唐本有时以意定之,张本、大正藏则注异文於下,並非別有佳本可据。因之这裏仅引异文异说,其他从略。
三、校文除依据各本互勘外,其他类书或古籍中引用及与本书有关係的,亦搜辑异文,以资校助。本书因向未见宋、元旧刻,引他书异文校勘断到元代为止。四、正文虽有讹夺,仍旧不稍改动。其须补、须刪、须正之字,除於校文內说明外,还用下列各种符号分別標明之,以便省览。
(一)校字无论校误或校异,均於所校文旁誌以黑点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