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七 北直八
作者:顾祖禹◇永平府东至山海关一百八十里,南至海岸百六十里,西至顺天府蓟州三百里,北至桃林口六十里,东北至废营州六百九十里。自府治至京师五百五十里,至南京三千一百五十里。古冀州地。有虞时分为营州地。夏仍为冀州地。商时为孤竹国。周属幽州。春秋时为山戎、肥子二国地。战国属燕。秦为右北平、辽西二郡地。汉因之《汉志》:右北平郡治平冈道,在今蓟州北境。辽西郡治且虑县,在今府东境。后汉亦为辽西等郡地。晋为辽西郡。其后,石勒、慕容、苻坚相继有其地。后魏亦曰辽西郡,兼置平州。又分置北平郡。高齐亦曰北平郡以辽西郡并入。后周因之。隋初郡废,仍曰平州。炀帝又改为北平郡。唐武德二年,复曰平州。天宝初,亦曰北平郡。干元初,复故。后唐同光初,陷于契丹,仍曰平州,亦曰辽兴军。宋宣和四年,得其地,亦曰平州赐郡名曰渔阳,又为抚宁军节度。旧《志》作泰宁军,误。寻没于金。金初,升为南京。天会四年,复曰平州,亦曰兴平军贞三年,尝侨置临潢府。明年,降于蒙古。元曰兴平府。中统初,曰平滦路。大德七年,改曰永平路。明洪武初,曰平滦府,属山东行省。明年,改隶北平。四年,又改府曰永平府。永乐十八年,直隶京师,领州一、县五。今仍曰永平府。
府西接蓟门,东达渝关,负山阻海,四塞险固。春秋时,山戎尝为燕患,齐伐山戎以救燕庄三十年,齐伐山戎。盖其地控据高深,直走燕都,六驿而近,方轨并辔,无山溪、关隘之阻也。燕并山戎,至于辽东,故能与山东诸侯争雄竞长,而长无东面之患。秦取燕地,拓境极于朝鲜。两汉因之,碣石、渝关,皆为内险。曹操出卢龙,平乌桓。其后司马懿复取辽东,建平州晋平州治昌黎,在今大宁废卫境内,幽、冀益为完固。及鲜卑竞起,卢龙四境皆为战地,中国声教不复达平、营者数百年。隋虽置州县,而荒略未改。及再出渝关伐高丽,李密等谋据临渝之险以拒之。岂非以中外咽喉,渝关实操之哉!唐以平、营二州,制临奚、契丹。而武后时,契丹构衅,平州首被其毒。及唐之末,契丹益强。刘守光据有幽、燕,契丹窥伺,恒在平州《五代史》:梁干化元年八月,守光称帝。是日,契丹陷平州,燕人震动。晋王存勖虽并有燕地,而平州之守未固,卢龙巡属卢龙谓幽州也。唐幽州节度亦曰卢龙节度,悉皆残敝。幽州城外,虏骑充斥。于是增列屯戍,芦台、瓦桥芦台,见青县。瓦桥,见雄县,皆为重镇。论者谓中国之不振,无俟石晋割燕、云。契丹入大梁之日,而其兆已成于同光、天成之世矣《五代史》:梁贞明三年,契丹得平州,以晋降将卢文进为卢龙节度使守其地,每帅奚骑岁入北边,杀掠吏民。既而晋王复取平州。同光初,再为契丹所陷。天成初,卢文进帅所部来降。明年,契丹复遣兵据守。三年,契丹将张希崇亦帅所部来降,而平州卒不能复有。于是,增置戍兵于幽、易诸州以备之。宋宣和中,金人灭契丹,宋欲得燕、云及平、滦地。金人曰:平、滦吾欲作边镇,不可得也。既而斡离不遂自平州入寇,燕山不守。盖靖康之祸,亦自平州启之矣。胡氏曰:石晋割卢龙一道及雁门以北诸州与契丹,议者皆以为此自撤藩篱之始,不如弃雁门以北诸州,犹有关隘可守。汉建安丧乱,弃陉北之地,不害为魏、晋之疆。若割燕、蓟、顺诸州,则地险全失矣。然卢龙之险,惟在营、平二州间。自刘守光僭窃,周德威攻取,契丹乘间,遂失营、平。同光以后,契丹南犯,直抵涿、易,皆自平州而西也。黄氏道周曰:失营州,渝关之险犹可恃,失平州,则幽州以东,无复藩篱之限矣。国家都燕,永平尤为门庭重地。乃大宁撤防于前,辽东多虞于后,所恃以隔碍边腹者,惟在山海一关。咽喉之寄,可或忽哉郭造卿曰:郡负山抱海,腹背,而阻险设防,实为中夏之门阈!
卢龙县附郭。古肥子国。汉置肥如县,属辽西郡。晋因之。后魏亦曰肥如县,辽西郡及平州皆治此。高齐属北平郡。隋省入新昌县。开皇十八年,改置卢龙县,属平州。大业初,为北平郡治。唐初,又改为肥如县。武德二年,平州自临渝移治肥如,又改县曰卢龙。自是皆为州郡治。今编户十五里。○肥如城府西北三十里。应劭曰:春秋晋灭肥,肥子奔燕,燕封之于此。汉为肥如县。高帝六年,封蔡寅为侯邑。后汉亦曰肥如县。永元九年,鲜卑寇肥如。中平五年,渔阳张纯等叛,屯肥如,即此。晋太康六年,鲜卑慕容寇辽西,幽州兵败于肥如。其后石赵得其地。赵灭,没于慕容燕。慕容令曰:守肥如之险。是也。东晋隆安二年,慕容盛置幽州于此。义熙四年,北燕高云置幽、冀二州,镇肥如。宋元嘉九年,拓跋魏取其地,为辽西郡治。高齐废郡入北平郡,以县属焉。隋开皇六年,省入新昌县,后改曰卢龙县。唐初,复曰肥如,寻复为卢龙县。《城邑考》:郡城,洪武四年因旧城修筑,易土以砖石。景泰以后,相继增修,有门四,周九里有奇。
新昌城即今府治。汉置新昌县,属辽东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辽东国,在今辽东海州卫境。后魏侨置于此,属北平郡。后齐为郡治。隋改曰卢龙县。又朝鲜城,在府北四十里,汉乐浪郡属县也,在今朝鲜境内。后魏主焘延和初,徙朝鲜民于肥如,置朝鲜县,并置北平郡治此。高齐移郡治新昌,并朝鲜县入焉。
海阳城府南三十里。汉置海阳县,属辽西郡。高祖封功臣摇扶余为海阳侯,即此。后汉亦曰海阳县。《魏土地记》: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。晋及后魏仍属辽西郡。高齐废郡,又并海阳县入肥如。《新唐书》马城县即古海阳城,误也。五代梁干德初,契丹阿保机掠定州望都民居于此,因置望都县。金大定七年,改曰海山县。元省。或曰汉海阳城在今府东南百里,《辽志》误以为即望都县治也。令支城在府东北。春秋时山戎属国也。《齐语》:桓公北伐山戎,弗刂令支,斩孤竹。《史记》:齐桓公曰,我北伐山戎、离支、孤竹。离支,即令支之讹也。汉置令支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县,而城不废。永嘉中,辽西鲜卑段辽都于令支。咸康四年,石虎使其将桃豹帅舟师十万出漂榆津,攻段辽于令支,寻置营州治焉。其后,慕容隽取令支,置辽西郡。太元十年,后燕将余岩叛据令支,慕容农击拔之。隆安五年,后魏将宿突干攻拔燕令支。既而慕容熙复遣兵攻取之,置幽州于此。义熙四年,令支降于后魏。魏收《志》肥如县有令支城。又云:太平真君七年,令支并入阳乐。《水经注》:濡水东南经令支故城。旧《志》云:城盖在迁安县东也。漂榆津,见沧州盐山县。
乐安城在府东南。石赵筑城置镇于此。胡氏曰:海阳县西有乐安城。《水经注》:濡水东南至辽西令支县,又径牧城南,分为二水。北流谓之小濡水,东径乐安亭北,东南入海。濡水东南流,径乐安亭东,与新河故渎合。魏太祖北征蹋顿故道也。晋咸康六年,石虎欲伐慕容,合兵五十万,具船万艘,自河通海运谷数十万斛于乐安城。既而不果。永和初,石虎复使其将邓恒屯乐安,治攻具,为伐燕计。燕主使慕容霸戍徒河以备之。是也。乐安,《晋书》作安乐。濡河,即滦水也。徒河废县,见故大宁卫。
孤竹城府西十五里。《世纪》:汤十有八祀,封墨胎氏孤竹国。后九叶孤竹君二子:伯夷、叔齐,以让国逃去。《管子》:齐桓公北征孤竹,至卑耳之溪。《史记》:齐桓公北伐山戎,至于孤竹。是也。《汉志》注令支县有孤竹城。《括地志》: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,今故迹已不可考。城或后人所筑,而冠以古名云。○长城,在府北七十里。刘昭曰:肥如县有长城。或以为燕、秦所筑之长城,即此地也。郭造卿曰:古长城在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诸塞外,不应若此之近。此长城似国初故址,《一统志》误以为秦长城也。
辽西城在府治东。杜佑曰:卢龙县东有辽西故城,汉郡治此,后废。按汉置辽西郡,治且虑。后汉移治阳乐。晋因之。此盖后汉及晋所置郡也。《志》云:府东十八里有辽兴城。唐开元初,安东都督府尝治此。五代时,契丹置辽兴府治焉,旋废。又柳城,在府西二十里,一云在府东北二十余里。唐天宝以后,柳城郡曾侨治于此,因名。《一统志》云:即隋所置柳城郡,唐为营州治。误。今详见大宁废卫故营州城。安喜废县,在府东北六十里。《辽志》云本令支地。五代梁末,契丹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县于此。金大定七年,改置迁安县。《金志》云:安喜废县,即汉令支故城。近《志》:城在迁安县东北二十里。是也。
○阳山府东南十五里。峰峦高耸,下多溪谷。一作易山。《说文》以为首阳山也。汉李广守北平,俗传曾射虎于此。山之西麓,有射虎石。又南台山,在府南三里,一名印山,以山形方正也。○洞山,在府西十五里。山产铁,有铁冶在焉。《地志集略》:肥水之西,洞山之北,地称险固。是也。或以为即古孤竹山。《水经注》:孤竹祠,在山上,城在山侧。今山阴,即古孤竹城。《志》云:孤竹山在城西北二十里,其相近有双子山,孤竹长君墓在焉,一名长君山。又西有马鞭山,孤竹少君墓在焉,一名少君山。府西北二十五里又有团子山,孤竹次君墓在焉,一名次君山。皆洞山之支麓矣。《迁安县志》:县东十八里有团山,圆秀如覆釜,一名釜山。即团子山也。又周王山,在府西南二十里滦河中,滦水夹流其下。
桃林山府北六十里。群山参差,盘折险峻,有桃林口关。其西望山,焦律。有洞深广。又西曰甑山,巅有洞穴。《志》云:桃林关城东百余步,有山高三里许,悬岩耸峙。日照之,色黄如金,或以为黄山也。自此而东,斥堠相次,皆依山为险。又有石门山,在关北八里,两山如壁,中有龙潭。其南为羁徨岭,言羁旅者至此傍徨也。又西北为鹿尾诸山,渐近塞外矣。
龙山府西四十里。山势蜿蜒,其形似龙。相近者曰赤峰岭,亦名赤峰山。又西有烽火山,一名西安山。又西北曰石崖儿,连峰数十里。北出为瓦龙诸山,皆设险处也。○部落岭,在府东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唐初,居黑水部于此,因名。明建文二年,辽东兵克昌黎,燕将谷祥败辽东兵于定流河,又追败之于部落岭。定流河,在乐亭县,即滦河之别名。
三陉在府东北。晋永安六年,燕慕容隽伐赵,使慕容霸出徒河。军至三陉,赵将邓恒弃乐安遁去。胡氏曰:魏收《志》海阳县有横山,盖即三陉之地。恐误。
黄獐谷在府东南,与碣石山西麓相近。刘句曰:平州有西硖石、东硖石二戍。与西硖石近者,又有黄獐谷硖石,盖碣石之讹也。唐武后万岁登封初,契丹帅李尽忠等作乱,寇檀州。将军曹仁师击之,为契丹所诱,先进至黄獐谷。契丹复遣老弱伪降,仁师等不设备,轻军争入,战于硖石谷,败没。谷盖近昌黎县界。
○海府南百六十里。东入辽东,西趋直沽,南抵登莱。风帆易达,中多岛屿,可以依阻,有事时出奇制胜之道也。《志》云:海在幽平间者,皆谓之溟渤。东西浩瀚,千有余里。
滦河府西十里。《志》以为即《管子》所称卑耳溪也。自塞外流入蓟州、遵化州境,径迁安县东,东南流经此。又南合于漆河,历滦州境,下流入于海。元大德五年,滦河、肥如河与漆河溢,冲圮州城东西二处,入旧护城堤及东西南三面城墙,横流入城,漂郭外三关,在城官民田屋殆尽。乃筑东西二堤备之。盖滦河源远流盛,郡当其下流,每虞横溢也。《河渠考》:滦河自元至元六年,漂溢不时,郡境田庐多被其患。而最甚者,莫如大德五年。自是以后,史不绝书。至正四年,为害亦甚。延及明时,横决不免。一遇水潦,害辄随之。嘉靖三十八年,平地水深数尺,城市可以行舟。其漂田庐、坏城郭者,害不胜书也。疏泄之方,筹之未审矣。余详大川滦河。
漆河在府城西门外。源出塞外,土人呼为乌填河。南流入桃林口,名青龙河。经迁安县东,东南流至城西,为漆河。与滦河合流,而入滦州境。自元以来,滦河为害,与漆河俱溢者,什之四矣。
肥如河府东二十里。亦名濡河。源出口北,流径部落岭,又西流入于漆河。《志》云:肥如水,在府北十二里,初繇上水关入城,绕出下水关注漆。数经水患,乃塞上关,堰水繇北城外西行,南流而入漆水。或曰即滦河之支流,《水经注》所云小濡水是也。又沮水,在府北,源出塞外,自迁安县冷口关流入境。有大小二沮水,下流相合,入于滦河。一名卢水。旧《志》:阳乐水西南入于沮水,谓之阳口云。
○卢龙塞《通典》:在平州城西北二百里。《水经注》:濡水东南径卢龙塞,塞道自无终县东出度濡水,向林兰陉,东至青陉。卢龙之险,峻阪萦折,故有九峥之名。又有卢龙城,魏武征蹋顿时所筑也。《后汉纪》建安十一年,曹操征乌桓,出卢龙塞,堑山堙谷五百余里。后人亦谓之长堑。东晋永和五年,后赵石遵篡立,燕慕容霸劝其主隽乘乱进取。隽曰:邺中虽乱,邓恒据乐安,兵强粮足,今若伐赵,东道不可由也。当由卢龙,卢龙山径险狭,彼乘高断要,首尾为患,将若之何?霸曰:今东出徒河,潜趋令支,出其不意,乐安势必震骇,无暇御我,我可安步而前矣。隽因使霸自东道出徒河,慕舆于自西道出翳翁塞,隽自中道出卢龙以伐赵。十年,慕容隽遣将步浑治卢龙道,焚刊木石,令通方轨,刻石岭上,以纪事功。太元二十一年,拓跋攻围后燕主慕容宝于中山,慕容会自龙城遣将库傉官伟等赴援,顿卢龙近百日不进。后魏孝昌初,杜洛周反于上谷。幽州刺史常景等讨之,自卢龙塞至军都关,皆置兵守险。高齐天保四年,自将伐契丹,至平州,从西道趋长堑,即卢龙也。隋开皇三年,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,击高保宁于营州。保宁走死。宋宣和五年,辽萧初自燕京亡走奚王府,称奚帝。旋出卢龙岭,攻破景州。景州,即蓟州遵化县也。《一统志》:今府西一百九里,有卢龙镇,土色黑,山似龙形,即古卢龙塞云。桃林口关府北六十里,桃林山口也。控临边塞,屹为要地。洪武十三年,故元平章完者不花入桃林口,寇永平,官军败却之。其南十里曰桃林营,营东二十里有燕河。营西南去府五十里皆有小城,军士顿舍于此。《边略》:桃林口北十四里有梳头崖,亦汛守要地。自口以东曰梧桐谷、重谷等口,皆筑城置戍处也。又刘家营,在府北五十里,西至迁安县亦五十里,有城,为戍守要地。
青山口在府北,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。东北至抚宁界界岭口二十里,西南至潘家庄十五里,东南至抚宁县界台头营二十五里,为戍守要地。《志》云:青山口而南,有青山营。其东有干涧儿、东胜等寨,又东即界岭营矣。《边略》:青山口北二十里,曰三岭沟。又北八里,曰杓子谷。皆戍守处也。○罗汉洞关,西接青山口,东连界岭关,有小城,为戍守要地。隆庆初,蒙古土蛮入沙岭罗汉洞,大掠郡境,即此。沙岭,在迁安县冷口关外。
安山堡府北三十里。其相近者,曰松崖堡。又府西二十里,有安河堡驿,道所经也。又西十里,曰赤峰堡。府东三十里,曰新罗寨。又东五里,曰双望堡。嘉靖三十八年,蒙古入犯,至双望堡,即此。以上皆民堡也。
滦河驿府南二里。又卢峰口驿,旧在府东六十里,接抚宁县之卢峰山。今见抚宁县。又东关递运所,旧在府东二里,今并于滦河驿。○十八里铺,在府东。建文四年,辽东兵攻永平,燕将谷祥过小河,拒却之于十八里铺。小河,即漆水也。迁安县府西北四十里。西至遵化州百七十里,西南至遵化州丰润县百四十里。汉令支县地。辽太祖侨置安喜县于故令支县。金大定七年,更名迁安县。元至元二年,省入卢龙县。寻复置,属永平路。今城周五里,有门四。编户二十九里。○万军城县东三十里。山岩突起,顶有土城,周围二百余步。中有将台遗址,相传唐太宗征高丽,尝驻军于此。今名帐房山。又县北二十里,有龙纪城,周二百余步。县北四十里,又有杨买驴城,周五百步。《城冢记》云:俱辽圣宗时萧太后所造。杨买驴,辽臣姓名,司营筑之事者。
○黄台山县西南三里。山多黄土,其状如台,滦水径其下。又西南十二里,曰龙泉山。山腰有泉,亦曰圣泉。○佛儿峪山,在县西南十七里。其西曰栖峰,北曰芝麻岭。又西南二十五里,为松汀山,高六十余丈,岩壁立,峙沙河中,山腰有三洞,每峒可容二百人。土人结筏缚梯而上,以避兵。
要孤山县东北三里。四无连属,屹然独峙。下有三里河,南流入滦水。又县东二十里有晒甲山,相传李广守右北平,曾驻师于此。○蟒山,在县东北三十里,以山形蜿蜒而名。产铁,旧有冶。
贯头山县西三十五里。三峰连属如珠,岩苍翠。其西曰平顶山,上有地一顷余,可容万人。其南为四角、牛心诸山,连属不绝。○黄山,在县西五十里,横亘十余里,峻险可避兵。魏收《志》肥如县有黄山。魏主太安三年,将东巡,诏起行宫于辽西黄山。明年,如广宁温泉宫,遂巡平州,至黄山宫。疑即此山也。下有灰窑峪,一名干糕峪,有旧关寨遗址。又西为崖儿山,入遵化境。
尖山县西北五十里。群峰攒列,顶有石寨,环以二泉。其南有赤岭,有泉出焉,亦曰赤崖泉,即沙河之源也。又南为血石岭,石河出焉,经县西三十里入于沙河。○太平山,在县西北六十里,有太平营。南北两山,去营二里许,滦河回绕,凭高可眺。又西北十里为银矿山,其相接者曰鹞鹰崖谷口,仅容两马。又西北十余里有小黑、大黑诸山,参差鳞立。至县西北百十里,曰十八盘,其间山谷崎岖,回环旋转,皆隘口所凭也。
九山县西北百里。下有九泉,会流入于滦水。或曰以山有九迭,因名。旁有洞如团,盖容数百人。又西数十里为望龙冈,连嶂凡十余里。又有黄崖,有矿洞,产银砂,下临滦水。
景山县西北百二十里,高八里。旧有二名,南曰明山,北曰阴山。《郡志》:山北为鹿儿岭,滦阳驿置于此。岭东为三屯镇城。嘉靖初,帅臣马永建诸葛武侯及泰山寺于山上,易名景忠山。远近祈祷踵至,因设官收税,以充抚赏之费。
都山县北百五十里。高三十里,周倍之。一名马都山。唐开元二十一年,郭英杰与契丹战于此,败死。《志》云:山高寒耸秀,其水中分,东归渝,西归滦而入海,为卢龙之镇。山上多材木,采之可备器用。都山之西,峰峦相属者,曰荞麦山。○勒马山,在县西北百七十里潵河之阴。万历中,帅臣戚继光改名寿星山。东有五老台、莲花峰,西有平台,昔人避兵寨也。其南十五里为六宝山,产银矿,徒走集于此。又三十二窟山,在县西北百八十里,袤五十里,高七八里,盘折而上。郭造卿曰:辽泽州有神山、九宫、石子岭,此山可以当之,因改名泽高山。
分水岭县东南二十里。滦水径其西,漆水径其东,因名。其南与卢龙分界。又牵马岭,在县西北八十里,陡峻难越,行者恒牵马而过,因名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十里有长岭峰二峰,南北夹峙,通道所经,下有公馆。
○滦河在县城西。自遵化州流经团亭关,诸川皆流合焉。入县境至城下,转而东南入卢龙县界。每遇泛溢,县辄被其害。○潵河,在县西北百里,源出口外,有三源并导。雨溢则深广,晴则浅涸,合流入遵化界龙井关。一名强河,以波流汹涌也。至赵家庄南二里,合于滦河。赵家庄,《志》云:在县西北七十里。又恒河,在县西北百十里,源出塞外。流经三屯城北,又东南流,合于滦河。县西北九十里,又有长河,合口外诸川,亦南入于滦河。《志》云:长河,即《水经注》之黄雒水也。又青龙河,在县东北十七里,自塞外流入桃林口,又南径县界,即漆河之上源。
沙河县西北四十里。源出尖山南,流合于石河。又南汇山溪诸水,经沙河驿,入滦州界。又还乡河,在县西北七十里,汇诸山溪之水,流径县西。一云源出黄山西南,流入丰润县界,为浭水之上源。成化十七年,议者欲于丰润还乡河,通漕永平。是也。又馆水,出县西南三十里之馆山,入滦州界。
○刘家口关县东北五十里。东接卢龙县之桃林口关,凡四口,路出大宁,最为襟要。明建文初,燕王驻永平,谋并大宁。诸将曰:攻大宁,必道松亭关,关门险塞,恐难猝下。燕王曰:今从刘家口,径趣大宁,不数日可达,大宁拔,松亭自溃矣。遂引兵自刘家口而北,大宁果下。嘉靖三十六年,蒙古犯冷口,转攻刘家口。官兵败绩,遂陷桃林营,大掠县境及卢龙之双望堡。《志》云:关西南十里有刘家营,东南十里有孤窑儿峪,俱筑城戍守。松亭关,见前遵化州。
冷口关县北七十里。明初,三卫贡道由冷口入。有关城。关内三十里,曰建昌营。嘉靖十年,三卫部长阿堆哈利出,数杀掠建昌及喜峰口太平寨一带。关为控御要地,自建昌营而东,至燕河营五十里,西至太平寨六十里。口外十五里,曰挝角山,又北二十里曰黄岳山,又北二十里曰逃军山。又有擦都岭,在关西北二十八里,其北十四里曰龙王庙。相近者曰奚河川、沙岭、小盐场诸处,皆贼巢也。《志》云:东方多事,冷口常为出入之冲,备御最切。○河流口关,冷口东第一关口也。嘉靖三十六年,虏酋把都儿入犯,陷河流口,寻引去。即此。又东曰徐流口关,与刘家口关相接,其南有徐流营,俱筑小城戍守。
擦牙子关县东北七十里,有关城。景泰中,朵颜尝挟赏于此。《边略》:擦牙关西北二十里,曰单家岭。又西北十五里,曰白石山。又北三十五里,曰峨石谷,与靴儿岭相接,其间有瓦窑川。俱戍守要地。○新开岭关,擦牙子东第二关口也。又东曰五重安关,关南有五重安营,又东南曰白杨谷关,亦曰白羊口,俱有小城戍守。《边略》云:白杨口,有县北三十里,又北三十里曰五指崖。又北曰白土岭、栲栳山、绿豆谷,相去各十里。其栲栳山相接处,地名省祭,贼巢也。由白杨谷而东,曰白道子关、石门子关,而接于冷口关。《郡志》:石门子关东去建昌营二十余里,东鳌山北,其门天成,高七十余丈。
榆木岭关县西北七十五里,有关城。其西接青山口。《边略》云:青山口东第一关也。东南十里有青山营,又东为烂柴沟、大岭寨等口,俱有城戍守。自关而北五十二里,曰靴儿岭。又北四十里,曰干河川。近都山西麓,又有古城岭,亦在口北二十里。皆沿边守御处。○城子岭关,在县西北九十三里,《边略》云:青山口东第四关口也。关内三十里有太平寨,亦曰太平营。嘉靖十年,三卫虏酋导北虏入犯太平寨,官军拒却之。自城子岭而东,即擦牙子关矣。《郡志》:城子岭西南去榆木岭二十里,其间山岭崎岖,所谓十八盘也。
青山口关县西北九十里,此县境之青山口也。西接遵化州境之大喜峰口。凡七关口,相距六十里。嘉靖二十一年,三卫虏酋导北虏入青山口。又万历初,朵颜叛酋犯喜峰口,戚继光勒兵出青山,败却之。《郡志》:大青山关,在太平寨西六十里,迤西有横山,其北即遵化接境之董家口也。又西转北出三里许,为游乡山。又西五里为胜岭寨,又西为女山,山峻拔。其西为铁门关,关外有大潭,即喜峰水之源也。○铁门关,在县西北百里。距关二里,即遵化州界之李家谷口。《郡志》:关南十五里为窟窿山,山多洞穴,高与铁门关齐。自洞口而西十里,为西山岭,即喜峰古松亭山也。南行二十里,曰小喜峰。又西南三里,曰老子谷,下为团亭寨,滦水由此流入境。隔滦水而西,为楼子山。又南十里,为平山。此皆与遵化相出入处也。
三屯营县西北百二十里。景山之北城,周四里。《边略》云:营西北至喜峰口六十里,西至遵化亦六十里。旧为遵化县忠义中卫戍守。景泰中,敕征东大将军驻此,以备三卫。其地与遵化州接境。又车前营,在县西北百五十里,东北去遵化州界潘家口二十五里,旧名汉儿庄。《郡志》云:辽人以南人为汉儿,置馆于此,设官司之。金人谓之孩儿庄。承安三年,升为滦阳县,属惠州。寻罢。元人仍谓之汉儿城。明初,置营于此。隆庆初,为三屯车营兵驻顿处,因改今名。又车后营,在县西北百六十里,南至三屯营四十里,西南至汉儿庄三十里,东北去喜峰口二十里。旧名滦阳营,《郡志》谓即辽所置滦河县也。县属泽州,金废。明初置滦阳营于此。隆庆初,亦为三屯车营兵驻顿处,改今名。二营皆有土城戍守。《边录》:遵化北七十里至滦阳驿,又五十里至富民驿。滦阳,即车后营矣。富民驿,详见大宁卫会州城。○建昌营,在县北四十里,营城周四里。其东十五里,即徐流营也。
七家岭驿县南五十里。其地有七家岭,因名。相近者曰枣村河,为往来之要道。《舆程记》:自府城西滦河驿六十里,至七家岭驿。又七十里,即丰润县之义丰驿。○沙河驿,在县南十五里,有民堡。又县西六十里,有新店堡。西北六十里,有罗家堡。皆民堡也。又新店递运所,旧在县西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四十里,曰孤庄。又东北五十里,曰河南大寨。皆有公馆,为往来孔道。
抚宁县府东八十里。南至昌黎县四十里,东至辽东广宁前屯卫百七十里。汉临渝县地。后汉省。辽置新安镇于此。金大定末,改置抚宁县。元至元初,省入昌黎县。寻复置,属永平路。今编户十七里。
○抚宁城《志》云:县旧治此。明洪武十三年,徙治县东北兔耳山东。永乐三年,于故县治置抚宁卫。成化三年,议者请复县于旧治,乃于卫东立县,合为一城,即今治也。城周六里有奇,有门四。
临渝城在县东北。汉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县,而城如故。义熙十年,北燕褚匡言于其主跋曰:章武临海,舟楫可通,出于辽西临渝。谓此也。隋开皇初,营州刺史高保宁与突厥沙钵略,合军攻陷临渝镇。大业中,置临渝宫于此。十年,复议伐高丽,自涿郡幸临渝。是也。《隋志》:北平郡卢龙县有临渝宫。盖于故城置宫云。○骊成废县,在县南,汉置县于此。后汉省县入临渝。
五花城县东百里。山海卫治西南,其城连环五座,若五花然,相传唐太宗征辽时筑。《志》云:县东有大人城。唐贞观十八年,议伐辽,北输粟于营州,东输粟于古大人城。是也。或以为城盖秦始皇所筑。又洋河城,《郡志》云:在县东南十五里,方圆六里。又有山西城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皆唐太宗征辽时所筑。未详所据。○临渝山县东南三十里。峰峦崛起,高千余仞,下临渝河。汉以此名县,隋临渝宫亦以山名。其相接者,曰连峰山,渝水径其西入于海。山之东有双峰并峙,因名。○云峰山,在县东北五里,有数峰相属,绵亘如云。又横山,在县东五里,山势横亘,如屏障然。又紫荆山,在县南二里,下临洋河。麓有立石,状如妇人。魏收《志》海阳县有横山、新妇山,即此二山也。兔耳山县西七里。有双峰耸峙,如兔耳然。绝顶有潭,云气常蒙其上。微径屈曲,盘折而登,上平广,容数万人。宋宣和五年,张以平州来归,败金将毋于兔耳山。明建文二年,燕将谷祥败辽兵于部落岭,遂克兔耳山寨,即此。又卢峰山,在县西十五里,旧置驿于此,曰卢峰驿。今移驿入城,有卢峰铺。又熊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山之阳,曰白塔庄,旧产金。又西接卢龙县界。○雕崖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,怪石耸立,旁峰平漫。其东北面卓立如削,因险为寨,周里许,昔时避兵处也。《志》云:山在台头营北。营南有刀崖,顶平可容千余人,惟北面有微径可陟,号为绝险。又西北五里,有滴水崖,高千丈。旁为麻塔谷,山腰有石洞,中有泉。崖西五里为半壁山,险绝,有避兵寨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十里,有栲栳山,旁为东胜寨。又西北二十里,为将台山,连界岭关,亦高峻可避兵。天马山县北二十里。本名马头崖。岩突兀,如控马首于云霄。三伏常有积雪。隆庆初,蒙古土蛮入犯,邑人多避兵于此。万历中,改今名。又茶芽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,一名八角山。又九花崖,顶有洞,泉出其中,谓之圣水。又东北十里,曰羊角山,高峻,有小城,仅容三四百人,土人谓之南寨。又东北五里,为塔子山,上有砖浮图,名女儿塔。隆庆初,边寇犯境,邑人多避兵于此。今有垒,周里余。又偏顶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,高插云霄。山半平漫半顷,可耕植,号平台。隆庆初,居民避兵于此,亦得免,皆东方保障也。
裂头山县东北九十里。群山环绕,一峰高耸,顶有数尖,因名。亦曰前裂头山。迤东有七峰相连,极东而尖出者,为后裂头山。又石门山,在县东北百里,东西环亘,蹊径厄塞,亦曰石门峡。相传汉公孙瓒败乌桓处。其西曰蕉果山,山前为傍山崖,内平外险。隆庆初,北虏黄台吉犯边,自此逸去。帅臣戚继光伏兵邀之,斩获无算。又西北有房山,亦高峻可避兵。其相接者,曰溥塘山,中空峒,下临渟渊。又南为团云山,一名云蒙山,以山高接云也。《郡志》:云蒙山,亦在县东北九十里。
角山在山海关北六里。有前后二山,相距二十里。其脉自居庸古北、喜峰诸山而东,绵亘千里。至此,耸峙如角,长城枕其上,为蓟、辽二镇边界。山口有角山关,筑城置戍处也。又两山之间有三峦山,溪涧深阻。又西为拦马山,高耸壁立,马不能前,有小径,戍者多由此窜逸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九十里,又有玉旺山。嘉靖三十六年,尝产银矿,命官采取,寻罢。亦名玉旺峪。或以为即黄獐谷也。唐显庆五年,曹仁师等讨契丹,军至黄獐谷,敌诈退,老弱迎降。仁师等轻进军,遂大败。○孤山,在山海关南六里,屹然独立,俯临大海,四面皆水,称为奇胜。《志》云:关南十里为儿海口关。东六里为欢喜岭,一名渟惶岭,言戍辽者去而悲,还而喜也。关东八里海中有望夫石,俗名姜女坟。又有秦皇岛,在关西南二十五里,四面皆水,岛居其中,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。《志》云:秦皇岛在县东三十里。
黄崖山县东北五十里。高十里,陡峻崎岖。山半有舍身崖,深三、四十丈,石径仅可容足。又茶盆山,在县东北百里石门之北,峰高万仞,陵峦杳深。旧《志》曰:即箭岭也。五代唐同光二年,契丹阿保机袭叛奚军于箭山。宋宣和五年,辽臣奚回离保据箭山,称奚帝,金人击平之。《辽史》迁州有箭山,是也。其南去苇子峪十余里,俗呼背牛顶,以山后有石如牛云。○冯家山,县东南二十五里。两峰并峙,结寨其上,极险峻。一名对嘴崖。又牛头崖,在县东三十里,形似牛头,海军侦探戍守,往往驻泊于此,即牛头崖营也。迤东为望海冈,登此可以望海。又金山嘴岛,在县东南四十五里,山如鸟嘴,半入于海。今设军戍守。○银峒峪,在县西南四十里,旧出银矿,因名。
○海县东南六十里。县介山海之间,地势完固,因置关以扼其要道。《志》云:海自直沽新桥赤洋而东,势渐北转,抵辽境,为登、莱、金、复一带海面。昔时运道抵关城南十里,今虽废,而余迹犹存。又戴家河海口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崇桢中,由海运馈山海关,此为储积之地,并置戍守于此。东去金山嘴二十里。
渝河县东二十里。源出塞外废瑞州境,东南流至连峰山西。一名狮子河。出菱、芡、蒲、鱼,为民利。亦名泥蒲河。又南入于海。《汉志》:渝水首受白狼水。《水经注》:白狼水经黄龙城西,又东北出,东流为二水,右水疑即渝水也。西南循山径一故城西,世以为河连城,当即临渝故城矣。渝关之称以关,据河为险也。
阳河县西一里。源出口外别陀山。一云县北三十五里有星星峪,即阳河之源也。口北群川多汇流于此,南流径县西,又东南历紫荆山下,复南流,而入于海。○温河,在县东五十里,源出口外孤石峪,旁有温泉堡。裂头诸山之水,汇流于此,分为二支,西曰汤河,东曰张果老河。下流复合,而入于海。
石河在山海关西三里。源出口外,自义院口流入,旁多丛石,水流石罅中,褰裳可涉。秋潦涨急,险不可履。南流注于海。○山海关县东百里。本名渝关,自古为戍守重地。《一统志》:今县东二十里,有渝关。明初,魏国公徐达始徙而东去旧关六十里,谓之山海关。或曰:辽金时,以渝关为腹里地,故址渐湮。今县东二十里之渝关,乃其驿递之所,因渝关旧名耳。明初,修复故关,增置屯营。其于金元时之渝关,仍置邮驿。今关盖汉唐旧址,非明创建也。郭造卿曰:山海关,即故元迁民镇。元天历初,屡发兵戍守迁民镇,寻又发平、滦民堑迁民镇,既而上都兵自辽东入迁民镇,其地险在此也。据《北番地理书》,迁州治迁民县,在临渝关东五十里,南至海二十里。今关城以砖石,高四丈有奇,周八里有奇,月城二,水关三,门四。有池环之,东面又有夹池、罗城,恃为险固。余详重险渝关。明垤关旧《志》云:在县北。《唐会要》:平州有明垤关,与临渝关并为险要。今关道榛塞,渝关独当东面之冲。○南海口关,在山海关南十里,滨海。天启二年,增设龙武营于此。《志》云:南海口东五里,曰老龙头,极冲也。自南海口而西三十里,曰秦皇岛。又西十里,曰白塔岭。皆滨海要地,设兵戍守。又有南水关,在山海关南二里。义院口关县北四十五里。其西南十二里,曰石乔谷。又南十三里,曰石门寨。东八里为长谷营,皆有小城戍守。《边略》:义院口北九十里,地名常海,贼巢也。又北二十八里,曰三坌口。又北三十五里,曰红草沟。景泰中,朵颜来犯县北之车渠庄,官军击败之于红草沟。是也。○水门寺关,义院口东第四关口也。《志》云:水门寺迤北为平顶谷城、子谷等关,而东接董家口关。又老岭在旧边外,山陡险,难修边墙。万历初,设敌台于此。《志》云:老岭在长谷口外二十余里。界岭口关县北七十里。其东南十里,曰双岭儿。又南十里,曰郭家庄。又十里即台头营也。嘉靖三十七年,土蛮犯界岭口,官军拒却之。今有关城,为戍守要地。《边略》:界岭口东十五里,曰十八盘岭。又东三十五里,曰牛心山,去义院口三十里。又口北十八里,为梨花山。又北六十里,为茨儿山。又北三十里,曰红石岭。皆土蛮出没处也。○箭捍岭关,在县北,界岭口东第一关口也。又东接双岔谷、星星谷等关。又苇子谷关,界岭口东第四关口也。又东历细谷口、花场谷、拿子谷等关,而接义院口。皆有小城,为戍守要地。
董家口关县东北七十里。关之东,曰大毛山口关。皆筑城戍守。《边略》:董家口北二十六里,曰龙潭。又北十五里,曰横岭。又北五十五里,为十字河。又五十五里,曰长岭。又北五十五里,曰大卤场。三卫侵轶,往往出没于此。○小毛山口关,董家口东第三口也。又东曰小河口,又东曰大青山口,又东南曰黄土岭关。其西有黄土岭营,又历庙山等口,而至一片石关。《志》云:黄土岭关,在县东北百二十里。
一片石关县东七十里,董家口东第十二关口也。一名九门水口。有关城。其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尖山。又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横岭。自大横岭而北五十余里,曰平漫川。又十五里,有孤山。自孤山至辽东界三山营四十里,南去一片石凡百六十里。嘉靖三十九年,朵颜酋影克勾虏把都儿犯一片石,戍将郭琥败却之。近代一片石、红草沟一带,屡被冲突,防守最切。《边防考》:一片石西有铁鹿崖,称为险处。又自一片石南至山海关,凡历五关,曰寺儿谷、三道关、角山关、旱门关、北水关、三道关。南去山海关,北至一片石,各二十里。其相近者,又有乱石关。诸关皆有小城戍守,东面多事,步步皆险矣。
台头营县西北三十里。西至卢龙县燕河营三十里,东至李家庄二十七里。又平山营,在县东北四十里,西至李家庄三十里,东至石门寨三十里。又七星寨,在山海西十里,俱筑城置兵于此。○附马寨营,在县北五十里,亦有小城戍守。又甘泉堡,在县东北,西接星星谷关。又东有温泉堡。
牛头营在县东牛头崖口。《志》云:营在望海冈西,营西北有满井,随汲随满,大旱亦然。营之西南,即连峰山也。又蒲河营,在县南六十里蒲河海口,东至戴家河四十里,为海口要冲,近设官军戍守。
马头嶷寨县北二十里。又北十里,曰羊角山寨。县西四十里,又有鹁鸽堂寨。西北三十里,曰雕崖堡。东三十里,曰塔子山堡。南三十里,曰兔嘴岩寨。皆民堡也。○卢峰口驿,在县城西。又渝关马驿,在县东四十里。迁安马驿,在山海关城西。永乐初,自迁安县移于此,属永平府。又县治东南,有西关递运所。山海卫治东北,有东关递运所。昌黎县府东南八十里。东北至抚宁县四十里,西南至乐亭县九十里。汉置交黎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改曰昌黎,其地在今废营州境。唐时在今县界侨置柳城县。五代梁末,契丹以定州俘户置广宁县于故柳城县,兼置营州邻海军。金皇统二年,废营州,以县属平州。大定二十九年,改为昌黎县。元至元七年,省。十二年,复置,属滦州。寻属永平路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二十六里。
○县城在县北。汉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省入临渝县。文颖曰:县有碣石山。又旧《志》云:县西南六十里有静安社,即故柳城郡城,隋唐时亦为柳城治。误也。《新唐志》平州有柳城军,永泰元年置,或即此地。元曰静安社。嘉靖三十一年,置静安堡。
○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。山势穹窿,顶有巨石特出,因名。即《禹贡》导河入海处也。山之西,为道者山。西南为凤凰山,置堡其上,险可避兵。《志》云:县北十五里仙台山,即碣石之顶也。其后曰观音山。台前峰峦层列,曰锯齿山。南去县十里,迤东有岭,曰欢喜岭。以群峰蔽亏,登此可以四望也。台之东,曰龙潭山,去县亦十五里。旧有石磴百余级,隆庆三年,龙毁其半。其东为西五峰,又东曰东五峰,泉壑秀美。盖县境诸山,大抵皆碣石之支阜。四面环列,得名者以数十计,其实皆一山也。余详见名山碣石。安山县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有避兵堡,饮马河经其下。又驻跸山,在县西五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唐太宗征高丽,还登此。郭造卿曰:疑后魏文成帝尝游此,俗误以为太宗也。○临河岩,在县南八十里。一名黎洞。壁立千仞,顶分八字,山腰有洞,逼近深潭,有小径可入,容二百余人。旁又有小穴十余,皆幽胜。又南为磨山,邑人多采石于此,名白石店,下临渝河。
○溟海县东南七十里。海至县界,突然北出七里而赢,亦曰七里滩。广袤三十余里,有菱、芡、鱼、蟹之利,居民赖焉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黑洋河,即海道也。明嘉靖中,议由海道运天津仓米,从黑洋河一带抵昌黎,登岸达山海关,以给辽饷。盖自天津循海岸而东,皆曰黑洋河也。
急流河在县城西,一名西沙河。源出龙潭山下,流合饮马河入海。○饮马河,在县南五里,源出卢龙县界溪谷中,流经县西安山下,又东流为沙河,至县西十八里,合深江河。又东南流,至县南八里,金人置虹桥跨其上。又南合潮河,而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深江河,源出县西北三十里泒山下,汇诸水而南,出县西南十二里。又有绕湾河,源出县西北五十里茶牙山,绕而南经安山东麓,亦名安山河,东流入饮马河。
柳河县西二十里。诸山溪之水所汇流也,有柳河桥跨其上。《志》云:凤凰道者,诸山之水,合为梭头湾,流入柳河,径县西南八里,分流为两河,又东至虹桥,皆会于饮马河。○潮河,在县南二十五里,即县境群川之下流也。汇上源诸水,以达于七里滩。一名马家河。《志》云:县南三十里,又有甜水河,亦流入于七里滩。蒲泊县南二十五里。源出县东二十里海眼山,旁近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。历惠民场东南,而入于海。《志》云:蒲泊有盐场,即惠民场也,在县南二十八里。
○赤洋营县东南三十里。有小城,海滨防戍处也。《郡志》:县东南四十里,有沙崖庄海口,东至抚宁县蒲河口七十里,西至野猪口二十五里,又西至胡林河十五里,皆滨海戍防处也。自胡林河西三十里,即乐亭县之刘家墩矣。
裴家庄堡县东二十里。县西三十里,曰蛤泊堡。六十里,曰莫谷庄堡。南五十里,曰套里堡。六十里,曰石谷庄堡。与静安堡,皆民堡也。○张角庄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又县西三十里,有张家店。皆往来孔道,置公馆于此。
附见:
永平卫在府治南,洪武四年建。又东胜左卫,在府治东北,旧属山西行都司。永乐九年,移建于此。又卢龙卫,在永平卫南,永乐四年建。
兴州右屯卫在迁安县城内。本置于口外大宁境内,永乐三年移建于此。抚宁卫在抚宁县北十里,永乐三年建。又山海卫,在山海关城内,洪武十四年所建也。
滦州府西南四十里。东至山海关百七十里,南至海百十里,西北至顺天府蓟州三百二十里。古孤竹国地。战国时属燕。秦属右北平郡。两汉、晋、魏皆因之。隋属平州。唐亦为平州地。五代唐时,契丹分置滦州于此亦曰永安军。金、元因之。明亦曰滦州,以州治义丰县省入编户六十七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滦州。
州控临疆索,翼蔽畿甸,负山滨海,称为形胜。契丹置州于此,所以厚渝关之防,联络营、平,窥觎幽、冀也。其后拱手而取燕云。女真袭其迹,而中夏为之糜烂。然则滦州之置,亦外内升降之机也欤?
○义丰废县今州治。汉夕阳县地,属右北平郡。晋及后魏因之。高齐省。隋为卢龙县地。唐为石城县地,属平州。五代时,契丹于黄洛古城置义丰县,滦州治焉。金元因之。明初废。《郡县志》:黄洛故城,殷时诸侯国。古《史》:武丁析孤竹之地,封功臣黄洛为侯国。又《辽志》云:黄洛水北出卢龙山,南流入濡水,城因以名。今州城,即辽故址也。明景泰二年,以砖石,后相继增修。周四里,有门四。
石城废县州南八十里。汉石城县,属右北平郡,在今大宁废卫境。唐贞观十五年,始置临渝县。万岁通天二年,改曰石城县,属平州。五代时,契丹改属滦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二年,省。刘句曰:贞观中,于故临渝城置临渝县。杜佑曰:平州西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。似非临渝旧城矣。《辽志》云:唐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,辽徙置以就盐官,又在故县南五十里。盖迁徙不一,非复旧治也。按开平中屯卫置于此,即辽旧县治。
马城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汉曰夕阳县,有铁官,属右北平郡。后汉省。隋卢龙县地。唐开元二十八年,置县以通水运,仍属平州。《通典》:平州西南至马城百八十里。则旧城又在其西南也。辽亦曰马城县,改属滦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四年,省。今有马城堡,在州东南三十里,盖因旧名,非即故城也。《新唐志》以马城为古海阳,盖夕阳之讹。○阳乐城,在州东。汉置阳乐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为郡治。魏氏《土地记》海阳县西北有阳乐城,是也。或曰阳乐在大宁废卫境,后魏迁治于此,亦属辽西郡。东魏省入海阳县。○横山州北四里。耸列如屏。州人凿其崖以达府,为往来捷径。东麓临滦河,石立水激,有潭极深,号偏凉汀。正德十三年,车驾东巡,观渔于此。《志》云:偏凉汀,旧漕运泊舟处也。悬崖有径,亦正德中所凿。后拥榆山,宛如重屏。前二里为紫金山,亦耸秀,以产赤石脂而名。《郡志》云:紫金山,在州北三里,背横面岩,襟滦带沂,州之胜也。○岩山,在州南五里,状如虎踞,其东绝壁百仞。有洞十有八,其三洞最大秮娆在绝壁间,攀缘莫上。下有石桥,一郡水口也。西六里有蚕箔等峪,又西有马鞍诸山,联络数十里。双山县西十五里。小沂水经其下,入大沂水。稍北有拐头山。正德十三年,驾观鱼于沂河,尝幸其巅。又有土山,在州西三十里。又西五里,曰洞山。洞深黝,大雨迅骤,能容数里湍,亦名吞流山。又西三十余里,有九里长山,林果茂密,其上为天井峪,深险可避兵。
清凉山州西北五十里。一名分水岭,与卢龙迁安分界。层岩迭嶂,奇胜不一。又西北二十里,曰偏山,涧谷逶迤,草木丛茂,土厚居繁,有榛、栗、枣、梨之利。山南五里曰下五岭,北五里曰上五岭,益引而北,峰峦环绕,非亭午不见日也。
○海州南百三十里。亦谓之潮河。海水荡,延漫百余里,即黑洋海口也。州境群川,悉由此入海。南望天津,东望山海,为州境之巨防。《志》云:潮河东二十里,有蚕丛口,一名林里河,亦曰交流河,旧时海运多避风于此。
滦河州东二里。自卢龙县流入境,又东过乐亭县,入于海。《元史》:泰定二年,永平路屯田总管言:马城东北五里张家庄龙湾头,旧筑堤以防滦水,西南达清水河,至州南九十里公安桥,皆耕屯地分。因霖雨不时,滦水冲溢,宜复修治。从之。盖滦水合众流而入州境,决溢常不免矣。清水河州南二十里。其上流为龙溪河,出州南八里之暖泉,流数里而伏,二源并导。一出州东南二十里南闸头,经乐亭县绿洋口入海。一出州西南二十七里龙塘桥,至蚕沙口入海。《郡志》:清河出州西十五里墓子山,一名五子洞。伏而复出,相传即秦汉时漕运故渠。元时海运,自辽东三岔河分三道:一由天津径白河至通州;一由娘娘宫经粮运河,至蓟州;一由芦台经黑洋河、蚕沙口、清河,至滦州。明洪武八年,颍川侯傅友德言:永平运道由鸦洪桥而东,道里远,宜通清河、滦河故道。于是诏浚旧渠,置闸潴水,以通漕运,北合滦河,达于府城,自府城而北,以达于滦阳营。寻废。万历初,议行海运。言者欲自州东十八里滦河西岸王家闸,引滦水入清河,导入王冢坨,再导使由艾家清沟下接靳家河,通交流河,七十里入黑洋海口。由海中三十里,至建河海口,四十里至堂儿上海口,又四十里则大沽海口也。出口入通州运粮白河,又百里则天津卫矣。不果行。蚕沙口,即蚕丛口矣。鸦洪桥,见丰润县。
沂河州西十二里。《志》云:大沂河源出卢龙县界马家庄,西南流,径州西北二十二里之佛住山,又南合于小沂河。小沂河出州西北二十三里之烽火山,东南流经双山下,又南六里,合大沂河,至州西南三十里,合董家湾。东南流,经州西南十二里之芹莱山,又南合莲台港,下流入于清河。
陷河州南五十里。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泊。汇大小群川,至蚕丛口入海。又州西南八十里为靳家河,一名小青龙河,亦汇众流达潮河以入海。○陡河,在州西百二十里,其上源曰馆河,自迁安县流入界,经偏山南流合众水,又西入丰润县界,合于庾水。又沙河,在州西南九十里,亦自迁安县流入界,至此播为大水泊,又西为小水泊,又西入丰润县界。成化十七年,管粮郎中郑廉,请自丰润还乡河通漕永平。说者谓由榆水还乡河,东导陡河抵沙河,通陷河,而及清滦,即运道所经也。庾水非滦所通,沙河淤烂,溢涸不时,所以随行随止。
横河州北七里。自卢龙县流入界,绕横山之麓,因名。又有别故河,在州西北二里,发源州西北庙儿山,东南流,过岩山下。又五里河,在州南五里,发源州西刘官营,东流经岩山下,与别故河合,下流俱注于滦河。又古憧河,《志》云:在州南四十里,又南合大田泊诸水,汇于清河,达绿洋入海。
长春淀在废石城县西。《志》云:在州西南百二十里,旧名大定淀。金大定二十年,改曰长春。有长春行宫,亦金时所建也。《辽志》:州西北十五里,有扶苏泉,昔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,尝驻此。盖传讹也。泉甚甘美,亦曰甘泉。
○长春宫在长春淀,本名石城行宫。金大定二十年,如石城县,改行宫为长春宫。以后尝为巡游之所。又有丹阳宫,旧《志》云:在州东南三十里。州东八里又有濯清亭,在滦河西岸。皆金置。
榛子镇州西九十里,近丰润县境。金大定初,世宗乌禄自辽阳趋燕京,次海滨县,寻至榛子镇,即此。今为民堡。万历中,移置巡司于此。又李家庄,在州南四十里。又南十里,曰柏家庄,一名淳风屯。又南四十里,曰独莫城,城南有大田泊。皆有土城旧址。又倴城,在州西南六十里。州西百二十里,又有桃李城,亦曰长春社。州西南百二十里,为唐山城,亦曰姚显社。《志》云:元立屯田总管府于马城县,诸城皆屯兵所居。今因为村社。海滨,在辽东前屯卫。○佛庄堡,在州西四十里。又州西南八十里,有司家庄。皆民堡也。《志》云:州南百十里滨海,有马头营,旧为戍守处。海运时,尝置仓于此。
温泉栅在废石城县东北,旧为戍守处。唐广德初,史朝义既败,欲北走奚、契丹,至温泉栅,追兵及之,穷蹙自缢处也。○千金冶,在废马城县东北,旧为冶铸处。《汉志》夕阳有铁官。《新唐书》马城县有千金冶。《名胜志》:冶在滦州南二十里,即旧夕阳铁官也。《新唐志》马城县东又有茂乡镇城。《州志》云:古城在州西七里。又擂鼓台,在州西百里松梁社。或以为汉武台,唐太宗尝登此。恐误。又有将台,在州西八十五里康庄屯,下有黄崖河,或以为料马台也。
济民盐场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府境有盐场四,俱属于户部分司。一曰济民场,距分司七十里,南滨海,东极潮河,接石碑盐场,西跨运河,连丰润县越支场,亘百三十五里。一曰石碑盐场,在济民东七十里,距分司百四十里,在今乐亭县西,南滨海,亘百七十里。一曰惠民盐场,在石碑东百五十里,距分司二百九十里,在抚宁县西南,南滨海,亘二百二十里。一曰归化盐场,在惠民东南百四十里,距分司四百五十里,南滨海,东抵山海关,亘二百里。皆产盐,属于分司,而统于长芦盐运司。分司署,在府城内也。
乐亭县州东南九十里。北至府城一百二十里,东北至昌黎县九十里。唐马城县地。金大定末,置乐亭县,属滦州。元初置漠州治此。州寻废,县仍属滦州。今县城周三里,编户二十七里。○祥云岛县西南四十里,迫近海滨。岛中时有瑞云涌出,因名。又有李家岛,亦在县西南海滨。其相近者曰桑坨岛。《志》云:县虽无山,而地势原衍,胎甲隐窿,河流环绕,俯临大海,称为沃野。
月坨在县西南,形如半月。《志》云:自绿洋沟入海四十里,即月坨也。在巨浸中,广数十顷,其间草木繁植,雉兔充斥。冰合时,居民尝射猎于此。泮则棹艇樵采,为利甚厚。又十九坨,在月坨东,大数十顷,饶给与月坨相似,一名石臼坨。相传漕运时,店市民居也。旧《志》:滦人以平坡而蓄水者,曰坨。
○海县南三十里。亦曰溟海。《志》云:海水青黑,而滦河水色清碧,入海五十里不溷,亦曰绿洋沟。沟去岸二十里,遥亘如带,中多鳞介之利。郡境群川,悉汇于此。
定流河县西北三十里,即滦河下流也。《志》云:滦河经县北岳婆港分为二支。一曰葫卢河,在县东北三十里,流径县东二十里,南流入海,谓之东滦河。景泰中淤塞,俗谓之干滦河。定流河遂独承滦河之水,至县南四十里刘家墩入海。天启以后,海运繇天津三百余里,至刘家墩海口入滦河,凡二十五里至银夯柳仓交卸,改用河船,凡百八十里达于永平,时以为便。《志》云:环县有贾家、董家、杜家、宋家、戴家等河,俱滦之支流也。又有萧家湾,在县西南三里,翟家湾,在县东北三里,滦河及支川之水,潴流于此,水涨则流,达于滦河。
中淀河县东十五里。流经县东南十五里,达四沟港。四围皆水,中有高冈。又南通汤家河,至胡林口河入海。○清河,在县西三十五里,一名西清河。源发州南八里之暖泉,阔二丈许,分流为新寨狼河、介马诸河,抵新桥海口猫儿港入海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三十五里有清河套,以夹于清、滦之间而名。
○新桥营县西南三十里,有城周二里。《郡志》:新桥海口旧有巡司。万历二十年,倭犯朝鲜,因设新桥营,与昌黎赤洋营、抚宁牛头崖营,为海口三营,联络巡哨,以为防卫。四十三年,移巡司于榛子镇。《郡志》:滦河口有刘家墩海防营,近时滨海要口也。西至韭菜沟三十五里,又西至清河口二十里,又西至高糜河八里,又西至滦州之蚕沙口四十里,皆有官兵戍守。
曹泊店县西南五十五里海中。海水咸苦,店有泉独甘洌,渔海者资焉。又有曹马店,在济民场西南入海八十里,有昔时民居故址。
胡家坨堡县东二十里。又东十里,曰黄瓜口堡。县西北六里,曰连北店堡。西三十里,曰新寨堡。南三十里,曰阎各庄堡。西南三十五里,曰马城堡。皆民堡也。
附见:
开平中屯卫在滦州西。石城废县旧在口北大宁沙岭,后移真定。永乐初,复移建于此。城周四里,拨遵化卫军守御。
◇延庆州东至四海治一百二十里,南至居庸关五十里,西至保安州沙城界百里,北至云州上谷百三十里。自州治至京师一百八十里,至南京二千九百三十里。
《禹贡》冀州地。春秋、战国皆为燕地。秦属上谷郡。二汉因之。晋及后魏亦为上谷郡地。高齐置北燕州领长宁、永丰二郡。后周曰燕州。隋初因之《隋志》:开皇初,二郡俱废,而州如故。大业初州废,改属涿郡。唐初,为高开道所据。武德七年平,亦置北燕州开道将张金树杀开道来降,因置州,以金树为都督。贞观八年,改置妫州。天宝初,曰妫川郡治怀戎县,今宣府镇怀来卫也。唐末,又析置儒州于此。五代晋初,契丹得其地,亦曰儒州又为缙阳军,治缙山县。金皇统初,州废。崇庆初,复置镇州,旋废。元属奉圣州。延三年,改置龙庆州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此也。明初,州废。永乐十一年,复置隆庆州,直隶京师。隆庆初,改曰延庆州编户十四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延庆州改隶山西布政司。
州介于山前后间,由此南瞰居庸,左挠虎北虎北口在州东二百余里,则燕山失其固矣。若乘辕北向,列滦河之戍谓开平故卫,空漠南之庭,州实咽喉所也。表里关山,拱卫陵寝,岂非郊圻重地哉!
○缙山废县今州治。汉上谷郡居庸县地。唐为妫川县地。唐末,析置缙山为儒州治。契丹因之。金州废,县属德兴府。元至元三年,省入怀来县。五年复置,属奉圣州。延三年,改属大都路,寻升县为龙庆州,仍属大都路。明初,州废。永乐中,复置今州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景泰二年因故址修筑,周四里有奇,万历七年,复展修之。今周五里有奇。
上谷城在州北。《元和志》:战国燕所置上谷郡城也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:燕筑长城,自造阳至襄平,置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郡,以距胡。秦始皇十九年,灭赵。赵公子嘉奔代,自立为代王,与燕合军,军上谷。秦、汉亦为上谷郡地。汉武帝元朔二年,破匈奴,取河南地,亦弃上谷郡之斗僻县造阳地以与胡。韦昭曰:造阳在上谷。杜佑曰:造阳在妫川郡北。《括地志》:上谷郡故城在怀戎县东北百十里。即此城也。近《志》云:城在州西北,去怀来废县北十里。又妫川城,在州西。唐天宝中,分怀戎县置妫川县,属妫川郡。契丹省入缙山县。隆镇卫城在州城南。元大德中,指挥使哲言不花所建。政和元年,燕帖木儿奉怀王于大都,与上都相持。隆镇卫将斡都蛮以兵袭上都诸王兵于陀罗台,大败之。陀罗台,或曰即今州治东北之古台也。蚩尤城,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西北去怀来县六十里。杜佑曰:怀戎县北有蚩尤城。又州东北二十里有古城,相传辽萧后所筑。
○红门山州东南二十里。山高三里,有大小红门口,为戍守处。○阪泉山,在州西,相传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即此山也。亦曰阪山。又历山,在州西北二十里,形如覆釜,亦曰历阳山。后魏主神瑞二年,如广宁,登历山,祀舜庙。又后魏主嗣泰常七年,至广宁,登历山,使使祀舜。时盖以历山即舜所耕处也。广宁,见保安州。
官帽山州北十八里。状如幞头,与怀来卫大海陀山东西相望。一名东崖山。相近者曰石门山,中有洞,南北通明如门。又擎笏山,在州北二十里,峭拔孤立,状如擎笏。州东北二十五里,又有金刚山,两山对峙,势若相抗。其相近者,曰古城山。东螺山州西北三十三里。高七里许,盘回而上。又州西北六十七里,有西螺山。○大翮山,在州北二十五里。相传秦始皇时,王仲为大鸟仙去处,仲即变大篆为隶书者。其相接者,曰小翮山。又佛峪山,在州西北三十里,下有温泉。八达岭州南三十里,东南去居庸上关十七里。为往来之冲要。五代周胡峤《陷虏记》:自居庸西北入石门关,关路狭隘,一夫可以当百,此中国控扼契丹之险。或以为此即石门关也。元人以此为居庸北口。上有城,设官兵戍守。《山水记》: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,若建瓴,若窥井,昔人谓居庸之险,不在关城,而在八达岭也。○横岭,在州南四十七里,当居庸之西北,亦要路也。嘉靖中,俺答由此入犯。今设兵戍守。
○妫川州东十五里。自永宁县流入界,一名东川。宋淳化二年,契丹主隆绪至儒州,猎于东川,即此。西流至怀来城东南,又西流至保安州境,入于桑干河,俗名清水河。《志》云:妫川即古之阪泉,今名韩家川。与天寿山咫尺,其地可屯十万众,设险处也。沽河在州城南。自州东北双营发源,西南流至此,合于溪河。溪河自永宁县团山发源,流经州界,至州城南,合于沽河。西入怀来卫境,合妫川而注于桑干河。
涧河州南三十里。源出八达岭。岭东四里有青龙桥,涧河经其下,东南流入居庸关,达昌平州界,入于榆河。○玉液泉,在州城西南。元时取以造酒,因名。其水西流入清水河。又白马泉,在州北三里,其深莫测,旁为白马村。宋端拱二年,契丹主隆绪至儒州,祭风伯于白马村。是也。
○柳沟营州东南十五里。嘉靖中,筑南山一带土城,东起永宁县东火焰山,西抵保安州东南河合口,置城于此,设兵驻守。其东北沿边一带,曰谎包儿、韩家口、海子口、柳沟口,皆防御处也。又东南为大小红门口。《边防考》:柳沟城创自隆庆初,周三百十八丈有奇。万历二十四年,复增北关,周百八十五丈有奇。而阎家庄,为缓急守御之要地。
岔道口州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八达岭而北,地稍平,五里至岔道,有二路。一自怀来卫保安州,历榆河、土木、鸡鸣三驿至宣府,为西路。一至延废州永宁卫四海治,为北路。八达岭为居庸之噤吭,岔道又八达之藩篱也。宣德五年,巡边,驻跸岔道。明日,猎于岔道。嘉靖三十年,筑城于此,周二里有奇,与南山联为一边,其地逼临山险,为居庸之外卫。
弘阳镇州西南三十里。唐武德六年,高开道所部弘阳、统漠二镇来降。或曰二镇盖开道所置。○统漠镇,在州西南八十里,即高开道所置镇也。《一统志》云:辽主游幸,尝张大幕于此,因名为统幕。诞矣。俗讹为土幕,又为土木。其地与保安州及怀来卫接界,今详见怀来卫。蟒山寨州东南二十里蟒山上。山形如蟒头,置寨其巅。又有招帖寨,在州北二十里将军山上,皆昔人据险避兵处。《志》云:州有屯粮堡二,一在城西半里,一在城东二十里,皆元时馈饷储粮之所。
永宁县州东三十里,本缙山县地。明永乐十一年,始置今县。十五年,筑城置戍。宣德、嘉靖中,屡经修治,城周六里有奇,编户五里。
○团山县西北十五里。巍然独立,本名独山,县之主山也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十里有多景山,亦高秀。又缙阳山,在县北十三里,山下有缙阳泉。一名龙安山。○双髻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,绝顶有双峰并峙,状若髻然。又神仙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,径路崎岖,其上平衍,有神仙寨,相传辽金时所置。
火焰山县东北百余里,与蓟州边接界。《志》云:山当宣、蓟、昌平之要道,登其巅可以望远。又黑头山,在县东。《志》云:在四海治堡东三十里。嘉靖中,督臣翁万达言:黑头山至密云城不五六十里,若为直垣相属,则密云西南至居庸数百里之边,皆腹里地矣。又高山,在堡北三里,以高耸独峙而名。又堡东南八里,有龙爬山,其东为驴鞍岭。又镇南峰,在堡南三十里。翁万达言:四海治有镇南墩,与蓟州边所属火焰墩接界,仅三里余,筑墙于此,可防寇冲。火焰墩,盖在火焰山上。
大石岭县东北五十里。又长城岭,在县东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十二里有涩石岭,一名塞石岭。又东灰岭,在县东南十五里。县南十二里,又有西灰岭。○红土坡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。又有白草坡,在县西北十五里,一名嚼草坡。
○妫川县西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缙阳山,流经此。上有孤山桥,自县入州之通道也。又县东五里有龙湾河,源亦出缙阳山下,西流会于妫川。《志》云:龙湾河,在县西北十里。
溪河县西北十三里。源出团山,西南流至州城,南合于沽河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二十里,有神仙溪,下流入于溪河。
○靖胡堡县西北二十里,故夷巢也。嘉靖三十五年,新筑此堡,周二里有奇,北面阻山,东、西、南三面临河,称为险要。其东河沟无边墙可据。为极冲,而马路南楼东水峪墩次焉。边外有黑牛山、乱泉寺、许家冲,属夷驻牧处也。《边防考》:宣府东路参将驻永宁县,分边自四海治至靖胡堡,长百八十里,兼辖怀来卫、保安州一带,城堡凡十有七。而黑牛山、大安山、天圪力等处,层崖迭嶂,林壑深阻,属夷往往巢穴其中。
黑汉岭堡在县东南。嘉靖三十年创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北有仓、房二口,要冲也。南距天寿山,后有莺窝梁,山险林密,突犯不易。边外曰白塔儿、牛心山,皆属夷驻牧。而堡东宁川墩,为拒守处。
周四沟堡在县北。嘉靖十九年创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西北有黄土岭、西石河镇口、外山口诸冲。边外则乱泉寺、孤山咸场、虎喇岭诸处,皆敌境也。而三坌马道庙儿梁,亦为沿边拒守处。○刘斌堡,在周四沟堡西南,山灰岭等口之喉吭也。万历三十二年,设堡于此,周一里有奇。有擦独口、鲍峪口等冲,而防胡墩、大鸦口,其锁钥处也。
四海治堡县东百里。元时往来上都,恒取道于此。明天顺八年,创筑城堡,周三里有奇。与靖胡等堡,为宣府东路之冲。有大胜岭、新兴岭、将军岭、长生口诸要口,边外有芍药湾、宝山寺,为属夷驻牧处。弘治七年,徙永宁左千户所屯守。嘉靖中,边臣许论言:四海治上通开平大路,下连横岭,为三卫窥伺之地,宣府东路要防也。○黑峪口,在县北,寇冲也。口西为白草お等处,属夷驻牧于此。
附见:延庆卫州东南四十里居庸关口,本名隆庆卫。建文四年,燕王置卫于此。隆庆初,改今名。领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所。又有延庆左卫,亦在居庸关,本名隆庆左卫,永乐二年置。宣德五年,移入永宁县。隆庆初,更名。永宁卫在永宁县治西,永乐十五年建。
◇保安州东至延庆州坌道口百二十里,西南至山西蔚州二百里,西至蔚州界深井堡百四十里,北至宣府界泥河七十里。自州治至京师三百里,至南京二千七百七十里。
《禹贡》冀州地,春秋、战国时属燕。秦为上谷郡地。两汉因之。晋属广宁郡,亦为上谷郡地。后魏因之。隋为幽州地。唐为妫州地。光启中,置新州于此幽州帅李匡威表置。后唐为威塞军治五代梁干化初,晋王存勖置团练于新州,总山后八军。三年,置威塞军防御使,寻又升为节镇,兼领妫、儒、武三州。石晋纳于契丹,改为奉圣州亦曰武定军。金大安初,升德兴府。元初因之。至元初,复改奉圣州,属宣德府。寻改曰保安州至元三年,以地震改名。明初废。永乐十三年,复置保安州编户七里,直隶京师。
州通道燕、云,襟带妫、蔚。东顾则扰居庸之戍,西出则震飞狐之师。若乘间捷出,南越紫荆,则畿辅之藩垣坏矣。盖迫近门庭,地势阻厄,山南之险,以新、武诸州为捍蔽也。唐末,卢龙由此侵云、朔,河东亦道此以并幽、蓟干宁初,李克用拔武州,取新州,进攻妫州。长驱入居庸,幽州望风降下。至于女真覆燕京,蒙古略冀北,曷尝不以州为驰逐之地欤?
○永兴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本汉之涿鹿县地,属上谷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广宁郡,后废。唐末,置永兴县,为新州治。五代晋没于契丹,新州仍治焉。金改曰德兴县。元复曰永兴,为保安州治。明初,州县俱废。永乐十二年,置保安卫。十三年,复置保安州,以县并入。《城邑考》:旧州城,永乐十三年修筑。景泰二年,改筑新城于家站,移州及卫治焉,城周七里有奇。天顺九年、嘉靖四十三年,皆加修治。其旧城在南山下,嘉靖四十五年复修筑,周四里有奇。设官驻守,谓之旧州城,与新城互为唇齿。
沮阳城在州东。汉县,上谷郡治此。沮,颜师古曰:音阻。《史记》汉十一年,周勃击破卢绾军于沮阳,追至长城。长城盖在妫川北。后汉仍曰沮阳县。晋亦为上谷郡治。太元十年,慕容垂伐魏,至平城,疾笃而还,卒于上谷之沮阳。后废。
矾山城州南九十里。本汉军都县地。唐置矾山县于此。《新唐书》:新州治永兴,兼领矾山、怀安、龙门三县。是也。后没于契丹,仍曰矾山县。金因之。元省入永兴。今为矾山堡,周三里。万历七年,设兵戍守。《边防考》:堡介保安卫、马水口间,地势平坦,防卫最切。
广宁城州西北二百里。汉置广宁县,属上谷郡。后汉曰广宁县。晋置广宁郡,治下落城,县并入焉。其城亦曰大宁城。咸和二年,后赵石虎击代王纥那于陉北,纥那兵败,徙都大宁以避之。又咸康元年,拓跋翳槐国乱,奔赵。三年,赵将李穆纳翳槐于大宁。太元中,魏将奚斤等破越勤部于跋那山,西徙二万余家于大宁。义熙十三年,魏主嗣如大宁长川。宋永初三年,魏主嗣自[A212]南宫如广宁。景平二年,魏主焘东巡大宁。元嘉五年,魏主焘如广宁,观温泉。明年,复如广宁,临温泉,又置宫于此。大明初,魏主如广宁温泉宫。《北史》魏太和十六年,祀舜于广宁。时又置大宁郡治焉。《水经注》:魏燕州广宁郡治广宁县。即此。孝昌以后,郡县俱废。高齐改置长宁郡,在今怀来卫。陉北,见山西重险勾注。跋那山,见陕西榆林镇。○下落城,在州西北,汉县,属上谷郡。晋为广宁郡治。后魏仍属上谷郡。后废。又罡城,亦在州西。《水经注》:大宁东有罡城。《史记》:燕人蔡泽谢病归相,秦号罡城君。疑即泽所邑。世名武罡城。罡城,《国策》本作刚成,是时秦未并燕地,恐误。
涿鹿城在州西南。汉县,属上谷郡。应劭曰: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即此。《帝王世纪》云:黄帝所都也。汉置县。后汉因之。晋属广宁郡。义熙十一年,魏主嗣如濡源,遂至上谷、涿鹿、广宁。是也。后魏亦属广宁郡,后废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洛县东南六十里,有涿鹿城,西北百三十里有大宁城。又轩辕城,在州东南四十里,相传黄帝所筑。今名古城。
宁县城在州西北。汉县,属上谷郡,为西部都尉治。后汉曰宁县。建武二十五年,复置护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,领内附乌桓并鲜卑顾内属者。《西京旧事》:武帝于益州部置蛮奚骑都尉,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,凉州部置护羌校尉,皆持节领护降夷,时已废而更置也。晋时县废,时谓之宁川。义熙四年,魏主如豺山宫,遂至宁川。又谓之小宁城。《水经注》:大宁城西二十里,即小宁城。杜佑曰:小宁城,俗名西吐勃城,在怀戎县西北。豺山宫,在大同府。○茹县城,在州西北。汉县,属上谷郡。后汉省。《魏土地记》:鸡鸣山西十里有故茹县城,俗谓之如口城。
安塞城在州西北。《唐志》:安塞军在蔚州之东,妫州之西。是也。宋祁曰:幽州丁零川西南有安塞军。干宁四年,李克用以刘仁恭叛,击之,攻安塞军。幽州将军可及赴救,别将杨师侃伏兵于木瓜涧,克用大败而还。木瓜涧,宋祁曰在蔚州界。○药师城,在州东合河镇。《志》云:宋宣和中,郭药师守燕山时筑。
○磨笄山州西北二十里。《史记》: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,襄子灭代,夫人磨笄自杀于此,因名曰磨笄之山。代人怜之,为立祠。每夜有野鸡群鸣祠屋上,亦名鸡鸣山。此即鸡鸣驿北之鸡鸣山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洛县东北三十里,有于延河东流,水北有鸡鸣山,文成帝保母常氏葬此,别立寝庙。太和十五年,始定制,惟遣有司行事。唐贞观十九年,北巡幸鸡鸣山。元至元三年,如鸡鸣山,将猎于浑河,不果。明正统十四年,北虏乜先犯大同,奄王振主亲征,驾次鸡鸣山。敌渐退,伏塞外以诱我,即此山也。○保宁山,在州西北六十里,旧名白贴山。其中洞穴穹窿,有石如仰盂,泉出其中,仅斗许,群饮不竭。《志》云:元至元初,以地常震,始改名保宁。
涿鹿山州西南九十里。一名独鹿山,涿水出焉。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。《括地志》:怀戎县东南五十里,有涿鹿山,涿鹿城在其侧,黄帝邑于涿鹿之阿。盖谓此。今山去怀戎县颇远,《括地志》似误。矾山州西南百二十里。有南北两山,出白、绿矾,因名。唐置矾山县于此。金末为矾山寨。《金史》:兴定四年,以蒙古南略,命中都西路靖安民为易水公、涿、易、安肃、奉圣州,君氏川、季鹿、三堡河、北江、矾山寨、青白口、朝天寨、水谷、欢谷、东安寨隶焉。君氏川以下,其地皆在州境。《志》云:矾山,一名矾石山,涞水出焉。《水经注》:亦谓之涞山。
乔山州东南百二十里,亦曰桥山。上有黄帝祠。后魏主嗣泰常八年,如涿鹿,登桥山,遂如幽州。是也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落城东南四十里,有乔山,山下有温泉。《北史》神二年,置温泉宫于此。《水经注》:乔山下有温泉,能治百疾。
鹞儿岭州西北四十里。明正统末,车驾自大同还,至鸡鸣山。乜先来追,朱勇御之于此。乜先设伏夹攻,杀掠殆尽。又州西有迭翠岩,本名恶崖,金泰和中更名。又州境有漫天窝,金泰和中,更曰扫云坪。
○桑干河州西南四十里,在旧城南一里。自蔚州东北流入界,州境土田资以灌溉。东南入顺天府境,出西山,至宛平县,西南而为卢沟河。详见大川桑干。宁川在州西。《汉志注》:于延水出代郡且如县塞外,东至宁,入沽水。《水经注》:于延水经罡城南,又东北与宁川水合,水出小宁城西北,东南流注于延水。又东经小宁故城南,而入沽水。沽,刘氏曰当作治。治水,即桑干河矣。○妫川,在州东。一名清水河。自怀来卫西南流入境,合桑干河,所谓合河也。金时有合河镇,今亦名河合口,为南山戍守处。《志》云:清水河在州西南三十里,即妫川下流也。自延庆州流入合洋河,注桑干。似误。
洋河州西南十五里。自宣府界流入,经州城西南,又东南入于桑干河。阳乐水,或曰在州西北。《水经注》:阳乐水出上谷且居县,东北流经女祁县,世谓之横水,又谓之阳曲水。且居,见下怀来卫。女祁,或以为在州境。
矾山水在州东南。《水经注》:矾山水出广昌县阎乡之矾石山,东流历覆釜山下,又东至古长城门,注于易水。盖即涞水之上源也。长城门,见保定府安肃县。○二郎沟,在州西南八十里,亦出矾山下,居民资以灌溉,东北流入于洋河。又有龙池,在矾山北二里,水自平地涌出,澄清可鉴,潴而为池,溉田甚广。
火神淀在州西。宋白曰:新州西有火神淀。淀,读曰殿。浅水为淀也。五代周广顺初,契丹主兀欲谋入寇,诸部不欲,杀契丹主于此。既而诸部共推德光之子述律为主,自火神淀入幽州。是也。
九十九泉在州境。《魏土地记》:沮阳城东八十里,有牧牛山,山下有九十九泉,即沧河上源。五代周广顺初,契丹谋会北汉兵入寇,与诸部长议于九十九泉,诸部皆不欲,强之南行。至新州火神淀作乱,杀契丹主。何氏曰:在新州西北,又魏收《书》天赐二年,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。在大同西界,非此泉也。○阪泉,亦在州境。晋《太康地志》:涿鹿城东一里,有阪泉。《括地志》:阪泉在怀戎县东五十六里,出五里至涿鹿,东北合于涿水,亦名黄帝泉。《一统志》:阪泉,今隆庆州阪山也。盖荒远不可考矣。○协阳关在州西南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落城西南九十里,有协阳关,西通代郡,有协阳水。代郡,今蔚州境也。关废。○担车寨,在州西南。《水经注》:担车水出担石硎,东南流注紫石水,又东注于涞水。宋嘉定十三年,金易水公靖安民出兵至矾山,取担车寨。蒙古袭取其所居山寨,安民之兵遂溃。涞水,即矾山水也。
宝峰川镇在州东南。其相近者,有蔡树安、豺狼峪、庄窠涧等口。南达大龙门口,不过一二十里,与涿州接界。弘治中,抚臣周纲言:宝峰山通宣府要路,三十八盘、分水岭、荞麦川三者最急。是也。又有谢家堡、里村诸处,亦在州东南,出北将军石、南将军石等口,达于大龙门,皆南山要隘也。○固城镇,在州南。旧《志》唐妫州有固城镇,与易州分界。或曰镇在怀来卫南。
东八里堡州东八里。又有西八里堡。俱洪武二十五年创筑,设兵戍守,与新城相犄角。○良田屯堡,在州东五十里,即州民居屯之所。洪武二十五年筑,隆庆四年增修,设兵戍守。
麻峪口堡在州南。当龙门南口,傍有红站口诸险。洪武二十五年创筑,万历七年增修,周一里有奇,虽近内地,而守御最切。《边防考》:州东南百五十里有石港口,东接怀来卫,沿河口相去仅二里。又天津关口,在州南百里,与良乡县接界。自口而西,为梨园岭口、滑车安口,皆去州百里。又东龙门口,在州东南百里。又州南百里,有天门关口,与房山县接界。○马水口,在州西南百六十里,接涞水县界。其相近者,曰石龙安口、康家沟口、狼儿沟口、定乐安口,皆西南接紫荆关界。
段庄在州东南。唐干宁初,李克用攻幽州帅李匡筹,拔武州,围新州。匡筹遣兵驰救,克用逆战于段庄,败之。即此。○上花园,在州西四十里,又州西三十里,为下花园。相传辽萧后种花处。今为戍守之所。
附见:
保安卫在州治西北。永乐十二年置。本治旧城内,景泰二年,自旧城移置于此。
美峪守御千户所在州南百里,接蔚州界。本在卫治西,景泰二年移置于此。
府西接蓟门,东达渝关,负山阻海,四塞险固。春秋时,山戎尝为燕患,齐伐山戎以救燕庄三十年,齐伐山戎。盖其地控据高深,直走燕都,六驿而近,方轨并辔,无山溪、关隘之阻也。燕并山戎,至于辽东,故能与山东诸侯争雄竞长,而长无东面之患。秦取燕地,拓境极于朝鲜。两汉因之,碣石、渝关,皆为内险。曹操出卢龙,平乌桓。其后司马懿复取辽东,建平州晋平州治昌黎,在今大宁废卫境内,幽、冀益为完固。及鲜卑竞起,卢龙四境皆为战地,中国声教不复达平、营者数百年。隋虽置州县,而荒略未改。及再出渝关伐高丽,李密等谋据临渝之险以拒之。岂非以中外咽喉,渝关实操之哉!唐以平、营二州,制临奚、契丹。而武后时,契丹构衅,平州首被其毒。及唐之末,契丹益强。刘守光据有幽、燕,契丹窥伺,恒在平州《五代史》:梁干化元年八月,守光称帝。是日,契丹陷平州,燕人震动。晋王存勖虽并有燕地,而平州之守未固,卢龙巡属卢龙谓幽州也。唐幽州节度亦曰卢龙节度,悉皆残敝。幽州城外,虏骑充斥。于是增列屯戍,芦台、瓦桥芦台,见青县。瓦桥,见雄县,皆为重镇。论者谓中国之不振,无俟石晋割燕、云。契丹入大梁之日,而其兆已成于同光、天成之世矣《五代史》:梁贞明三年,契丹得平州,以晋降将卢文进为卢龙节度使守其地,每帅奚骑岁入北边,杀掠吏民。既而晋王复取平州。同光初,再为契丹所陷。天成初,卢文进帅所部来降。明年,契丹复遣兵据守。三年,契丹将张希崇亦帅所部来降,而平州卒不能复有。于是,增置戍兵于幽、易诸州以备之。宋宣和中,金人灭契丹,宋欲得燕、云及平、滦地。金人曰:平、滦吾欲作边镇,不可得也。既而斡离不遂自平州入寇,燕山不守。盖靖康之祸,亦自平州启之矣。胡氏曰:石晋割卢龙一道及雁门以北诸州与契丹,议者皆以为此自撤藩篱之始,不如弃雁门以北诸州,犹有关隘可守。汉建安丧乱,弃陉北之地,不害为魏、晋之疆。若割燕、蓟、顺诸州,则地险全失矣。然卢龙之险,惟在营、平二州间。自刘守光僭窃,周德威攻取,契丹乘间,遂失营、平。同光以后,契丹南犯,直抵涿、易,皆自平州而西也。黄氏道周曰:失营州,渝关之险犹可恃,失平州,则幽州以东,无复藩篱之限矣。国家都燕,永平尤为门庭重地。乃大宁撤防于前,辽东多虞于后,所恃以隔碍边腹者,惟在山海一关。咽喉之寄,可或忽哉郭造卿曰:郡负山抱海,腹背,而阻险设防,实为中夏之门阈!
卢龙县附郭。古肥子国。汉置肥如县,属辽西郡。晋因之。后魏亦曰肥如县,辽西郡及平州皆治此。高齐属北平郡。隋省入新昌县。开皇十八年,改置卢龙县,属平州。大业初,为北平郡治。唐初,又改为肥如县。武德二年,平州自临渝移治肥如,又改县曰卢龙。自是皆为州郡治。今编户十五里。○肥如城府西北三十里。应劭曰:春秋晋灭肥,肥子奔燕,燕封之于此。汉为肥如县。高帝六年,封蔡寅为侯邑。后汉亦曰肥如县。永元九年,鲜卑寇肥如。中平五年,渔阳张纯等叛,屯肥如,即此。晋太康六年,鲜卑慕容寇辽西,幽州兵败于肥如。其后石赵得其地。赵灭,没于慕容燕。慕容令曰:守肥如之险。是也。东晋隆安二年,慕容盛置幽州于此。义熙四年,北燕高云置幽、冀二州,镇肥如。宋元嘉九年,拓跋魏取其地,为辽西郡治。高齐废郡入北平郡,以县属焉。隋开皇六年,省入新昌县,后改曰卢龙县。唐初,复曰肥如,寻复为卢龙县。《城邑考》:郡城,洪武四年因旧城修筑,易土以砖石。景泰以后,相继增修,有门四,周九里有奇。
新昌城即今府治。汉置新昌县,属辽东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辽东国,在今辽东海州卫境。后魏侨置于此,属北平郡。后齐为郡治。隋改曰卢龙县。又朝鲜城,在府北四十里,汉乐浪郡属县也,在今朝鲜境内。后魏主焘延和初,徙朝鲜民于肥如,置朝鲜县,并置北平郡治此。高齐移郡治新昌,并朝鲜县入焉。
海阳城府南三十里。汉置海阳县,属辽西郡。高祖封功臣摇扶余为海阳侯,即此。后汉亦曰海阳县。《魏土地记》: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。晋及后魏仍属辽西郡。高齐废郡,又并海阳县入肥如。《新唐书》马城县即古海阳城,误也。五代梁干德初,契丹阿保机掠定州望都民居于此,因置望都县。金大定七年,改曰海山县。元省。或曰汉海阳城在今府东南百里,《辽志》误以为即望都县治也。令支城在府东北。春秋时山戎属国也。《齐语》:桓公北伐山戎,弗刂令支,斩孤竹。《史记》:齐桓公曰,我北伐山戎、离支、孤竹。离支,即令支之讹也。汉置令支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县,而城不废。永嘉中,辽西鲜卑段辽都于令支。咸康四年,石虎使其将桃豹帅舟师十万出漂榆津,攻段辽于令支,寻置营州治焉。其后,慕容隽取令支,置辽西郡。太元十年,后燕将余岩叛据令支,慕容农击拔之。隆安五年,后魏将宿突干攻拔燕令支。既而慕容熙复遣兵攻取之,置幽州于此。义熙四年,令支降于后魏。魏收《志》肥如县有令支城。又云:太平真君七年,令支并入阳乐。《水经注》:濡水东南经令支故城。旧《志》云:城盖在迁安县东也。漂榆津,见沧州盐山县。
乐安城在府东南。石赵筑城置镇于此。胡氏曰:海阳县西有乐安城。《水经注》:濡水东南至辽西令支县,又径牧城南,分为二水。北流谓之小濡水,东径乐安亭北,东南入海。濡水东南流,径乐安亭东,与新河故渎合。魏太祖北征蹋顿故道也。晋咸康六年,石虎欲伐慕容,合兵五十万,具船万艘,自河通海运谷数十万斛于乐安城。既而不果。永和初,石虎复使其将邓恒屯乐安,治攻具,为伐燕计。燕主使慕容霸戍徒河以备之。是也。乐安,《晋书》作安乐。濡河,即滦水也。徒河废县,见故大宁卫。
孤竹城府西十五里。《世纪》:汤十有八祀,封墨胎氏孤竹国。后九叶孤竹君二子:伯夷、叔齐,以让国逃去。《管子》:齐桓公北征孤竹,至卑耳之溪。《史记》:齐桓公北伐山戎,至于孤竹。是也。《汉志》注令支县有孤竹城。《括地志》: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,今故迹已不可考。城或后人所筑,而冠以古名云。○长城,在府北七十里。刘昭曰:肥如县有长城。或以为燕、秦所筑之长城,即此地也。郭造卿曰:古长城在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诸塞外,不应若此之近。此长城似国初故址,《一统志》误以为秦长城也。
辽西城在府治东。杜佑曰:卢龙县东有辽西故城,汉郡治此,后废。按汉置辽西郡,治且虑。后汉移治阳乐。晋因之。此盖后汉及晋所置郡也。《志》云:府东十八里有辽兴城。唐开元初,安东都督府尝治此。五代时,契丹置辽兴府治焉,旋废。又柳城,在府西二十里,一云在府东北二十余里。唐天宝以后,柳城郡曾侨治于此,因名。《一统志》云:即隋所置柳城郡,唐为营州治。误。今详见大宁废卫故营州城。安喜废县,在府东北六十里。《辽志》云本令支地。五代梁末,契丹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县于此。金大定七年,改置迁安县。《金志》云:安喜废县,即汉令支故城。近《志》:城在迁安县东北二十里。是也。
○阳山府东南十五里。峰峦高耸,下多溪谷。一作易山。《说文》以为首阳山也。汉李广守北平,俗传曾射虎于此。山之西麓,有射虎石。又南台山,在府南三里,一名印山,以山形方正也。○洞山,在府西十五里。山产铁,有铁冶在焉。《地志集略》:肥水之西,洞山之北,地称险固。是也。或以为即古孤竹山。《水经注》:孤竹祠,在山上,城在山侧。今山阴,即古孤竹城。《志》云:孤竹山在城西北二十里,其相近有双子山,孤竹长君墓在焉,一名长君山。又西有马鞭山,孤竹少君墓在焉,一名少君山。府西北二十五里又有团子山,孤竹次君墓在焉,一名次君山。皆洞山之支麓矣。《迁安县志》:县东十八里有团山,圆秀如覆釜,一名釜山。即团子山也。又周王山,在府西南二十里滦河中,滦水夹流其下。
桃林山府北六十里。群山参差,盘折险峻,有桃林口关。其西望山,焦律。有洞深广。又西曰甑山,巅有洞穴。《志》云:桃林关城东百余步,有山高三里许,悬岩耸峙。日照之,色黄如金,或以为黄山也。自此而东,斥堠相次,皆依山为险。又有石门山,在关北八里,两山如壁,中有龙潭。其南为羁徨岭,言羁旅者至此傍徨也。又西北为鹿尾诸山,渐近塞外矣。
龙山府西四十里。山势蜿蜒,其形似龙。相近者曰赤峰岭,亦名赤峰山。又西有烽火山,一名西安山。又西北曰石崖儿,连峰数十里。北出为瓦龙诸山,皆设险处也。○部落岭,在府东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唐初,居黑水部于此,因名。明建文二年,辽东兵克昌黎,燕将谷祥败辽东兵于定流河,又追败之于部落岭。定流河,在乐亭县,即滦河之别名。
三陉在府东北。晋永安六年,燕慕容隽伐赵,使慕容霸出徒河。军至三陉,赵将邓恒弃乐安遁去。胡氏曰:魏收《志》海阳县有横山,盖即三陉之地。恐误。
黄獐谷在府东南,与碣石山西麓相近。刘句曰:平州有西硖石、东硖石二戍。与西硖石近者,又有黄獐谷硖石,盖碣石之讹也。唐武后万岁登封初,契丹帅李尽忠等作乱,寇檀州。将军曹仁师击之,为契丹所诱,先进至黄獐谷。契丹复遣老弱伪降,仁师等不设备,轻军争入,战于硖石谷,败没。谷盖近昌黎县界。
○海府南百六十里。东入辽东,西趋直沽,南抵登莱。风帆易达,中多岛屿,可以依阻,有事时出奇制胜之道也。《志》云:海在幽平间者,皆谓之溟渤。东西浩瀚,千有余里。
滦河府西十里。《志》以为即《管子》所称卑耳溪也。自塞外流入蓟州、遵化州境,径迁安县东,东南流经此。又南合于漆河,历滦州境,下流入于海。元大德五年,滦河、肥如河与漆河溢,冲圮州城东西二处,入旧护城堤及东西南三面城墙,横流入城,漂郭外三关,在城官民田屋殆尽。乃筑东西二堤备之。盖滦河源远流盛,郡当其下流,每虞横溢也。《河渠考》:滦河自元至元六年,漂溢不时,郡境田庐多被其患。而最甚者,莫如大德五年。自是以后,史不绝书。至正四年,为害亦甚。延及明时,横决不免。一遇水潦,害辄随之。嘉靖三十八年,平地水深数尺,城市可以行舟。其漂田庐、坏城郭者,害不胜书也。疏泄之方,筹之未审矣。余详大川滦河。
漆河在府城西门外。源出塞外,土人呼为乌填河。南流入桃林口,名青龙河。经迁安县东,东南流至城西,为漆河。与滦河合流,而入滦州境。自元以来,滦河为害,与漆河俱溢者,什之四矣。
肥如河府东二十里。亦名濡河。源出口北,流径部落岭,又西流入于漆河。《志》云:肥如水,在府北十二里,初繇上水关入城,绕出下水关注漆。数经水患,乃塞上关,堰水繇北城外西行,南流而入漆水。或曰即滦河之支流,《水经注》所云小濡水是也。又沮水,在府北,源出塞外,自迁安县冷口关流入境。有大小二沮水,下流相合,入于滦河。一名卢水。旧《志》:阳乐水西南入于沮水,谓之阳口云。
○卢龙塞《通典》:在平州城西北二百里。《水经注》:濡水东南径卢龙塞,塞道自无终县东出度濡水,向林兰陉,东至青陉。卢龙之险,峻阪萦折,故有九峥之名。又有卢龙城,魏武征蹋顿时所筑也。《后汉纪》建安十一年,曹操征乌桓,出卢龙塞,堑山堙谷五百余里。后人亦谓之长堑。东晋永和五年,后赵石遵篡立,燕慕容霸劝其主隽乘乱进取。隽曰:邺中虽乱,邓恒据乐安,兵强粮足,今若伐赵,东道不可由也。当由卢龙,卢龙山径险狭,彼乘高断要,首尾为患,将若之何?霸曰:今东出徒河,潜趋令支,出其不意,乐安势必震骇,无暇御我,我可安步而前矣。隽因使霸自东道出徒河,慕舆于自西道出翳翁塞,隽自中道出卢龙以伐赵。十年,慕容隽遣将步浑治卢龙道,焚刊木石,令通方轨,刻石岭上,以纪事功。太元二十一年,拓跋攻围后燕主慕容宝于中山,慕容会自龙城遣将库傉官伟等赴援,顿卢龙近百日不进。后魏孝昌初,杜洛周反于上谷。幽州刺史常景等讨之,自卢龙塞至军都关,皆置兵守险。高齐天保四年,自将伐契丹,至平州,从西道趋长堑,即卢龙也。隋开皇三年,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,击高保宁于营州。保宁走死。宋宣和五年,辽萧初自燕京亡走奚王府,称奚帝。旋出卢龙岭,攻破景州。景州,即蓟州遵化县也。《一统志》:今府西一百九里,有卢龙镇,土色黑,山似龙形,即古卢龙塞云。桃林口关府北六十里,桃林山口也。控临边塞,屹为要地。洪武十三年,故元平章完者不花入桃林口,寇永平,官军败却之。其南十里曰桃林营,营东二十里有燕河。营西南去府五十里皆有小城,军士顿舍于此。《边略》:桃林口北十四里有梳头崖,亦汛守要地。自口以东曰梧桐谷、重谷等口,皆筑城置戍处也。又刘家营,在府北五十里,西至迁安县亦五十里,有城,为戍守要地。
青山口在府北,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。东北至抚宁界界岭口二十里,西南至潘家庄十五里,东南至抚宁县界台头营二十五里,为戍守要地。《志》云:青山口而南,有青山营。其东有干涧儿、东胜等寨,又东即界岭营矣。《边略》:青山口北二十里,曰三岭沟。又北八里,曰杓子谷。皆戍守处也。○罗汉洞关,西接青山口,东连界岭关,有小城,为戍守要地。隆庆初,蒙古土蛮入沙岭罗汉洞,大掠郡境,即此。沙岭,在迁安县冷口关外。
安山堡府北三十里。其相近者,曰松崖堡。又府西二十里,有安河堡驿,道所经也。又西十里,曰赤峰堡。府东三十里,曰新罗寨。又东五里,曰双望堡。嘉靖三十八年,蒙古入犯,至双望堡,即此。以上皆民堡也。
滦河驿府南二里。又卢峰口驿,旧在府东六十里,接抚宁县之卢峰山。今见抚宁县。又东关递运所,旧在府东二里,今并于滦河驿。○十八里铺,在府东。建文四年,辽东兵攻永平,燕将谷祥过小河,拒却之于十八里铺。小河,即漆水也。迁安县府西北四十里。西至遵化州百七十里,西南至遵化州丰润县百四十里。汉令支县地。辽太祖侨置安喜县于故令支县。金大定七年,更名迁安县。元至元二年,省入卢龙县。寻复置,属永平路。今城周五里,有门四。编户二十九里。○万军城县东三十里。山岩突起,顶有土城,周围二百余步。中有将台遗址,相传唐太宗征高丽,尝驻军于此。今名帐房山。又县北二十里,有龙纪城,周二百余步。县北四十里,又有杨买驴城,周五百步。《城冢记》云:俱辽圣宗时萧太后所造。杨买驴,辽臣姓名,司营筑之事者。
○黄台山县西南三里。山多黄土,其状如台,滦水径其下。又西南十二里,曰龙泉山。山腰有泉,亦曰圣泉。○佛儿峪山,在县西南十七里。其西曰栖峰,北曰芝麻岭。又西南二十五里,为松汀山,高六十余丈,岩壁立,峙沙河中,山腰有三洞,每峒可容二百人。土人结筏缚梯而上,以避兵。
要孤山县东北三里。四无连属,屹然独峙。下有三里河,南流入滦水。又县东二十里有晒甲山,相传李广守右北平,曾驻师于此。○蟒山,在县东北三十里,以山形蜿蜒而名。产铁,旧有冶。
贯头山县西三十五里。三峰连属如珠,岩苍翠。其西曰平顶山,上有地一顷余,可容万人。其南为四角、牛心诸山,连属不绝。○黄山,在县西五十里,横亘十余里,峻险可避兵。魏收《志》肥如县有黄山。魏主太安三年,将东巡,诏起行宫于辽西黄山。明年,如广宁温泉宫,遂巡平州,至黄山宫。疑即此山也。下有灰窑峪,一名干糕峪,有旧关寨遗址。又西为崖儿山,入遵化境。
尖山县西北五十里。群峰攒列,顶有石寨,环以二泉。其南有赤岭,有泉出焉,亦曰赤崖泉,即沙河之源也。又南为血石岭,石河出焉,经县西三十里入于沙河。○太平山,在县西北六十里,有太平营。南北两山,去营二里许,滦河回绕,凭高可眺。又西北十里为银矿山,其相接者曰鹞鹰崖谷口,仅容两马。又西北十余里有小黑、大黑诸山,参差鳞立。至县西北百十里,曰十八盘,其间山谷崎岖,回环旋转,皆隘口所凭也。
九山县西北百里。下有九泉,会流入于滦水。或曰以山有九迭,因名。旁有洞如团,盖容数百人。又西数十里为望龙冈,连嶂凡十余里。又有黄崖,有矿洞,产银砂,下临滦水。
景山县西北百二十里,高八里。旧有二名,南曰明山,北曰阴山。《郡志》:山北为鹿儿岭,滦阳驿置于此。岭东为三屯镇城。嘉靖初,帅臣马永建诸葛武侯及泰山寺于山上,易名景忠山。远近祈祷踵至,因设官收税,以充抚赏之费。
都山县北百五十里。高三十里,周倍之。一名马都山。唐开元二十一年,郭英杰与契丹战于此,败死。《志》云:山高寒耸秀,其水中分,东归渝,西归滦而入海,为卢龙之镇。山上多材木,采之可备器用。都山之西,峰峦相属者,曰荞麦山。○勒马山,在县西北百七十里潵河之阴。万历中,帅臣戚继光改名寿星山。东有五老台、莲花峰,西有平台,昔人避兵寨也。其南十五里为六宝山,产银矿,徒走集于此。又三十二窟山,在县西北百八十里,袤五十里,高七八里,盘折而上。郭造卿曰:辽泽州有神山、九宫、石子岭,此山可以当之,因改名泽高山。
分水岭县东南二十里。滦水径其西,漆水径其东,因名。其南与卢龙分界。又牵马岭,在县西北八十里,陡峻难越,行者恒牵马而过,因名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十里有长岭峰二峰,南北夹峙,通道所经,下有公馆。
○滦河在县城西。自遵化州流经团亭关,诸川皆流合焉。入县境至城下,转而东南入卢龙县界。每遇泛溢,县辄被其害。○潵河,在县西北百里,源出口外,有三源并导。雨溢则深广,晴则浅涸,合流入遵化界龙井关。一名强河,以波流汹涌也。至赵家庄南二里,合于滦河。赵家庄,《志》云:在县西北七十里。又恒河,在县西北百十里,源出塞外。流经三屯城北,又东南流,合于滦河。县西北九十里,又有长河,合口外诸川,亦南入于滦河。《志》云:长河,即《水经注》之黄雒水也。又青龙河,在县东北十七里,自塞外流入桃林口,又南径县界,即漆河之上源。
沙河县西北四十里。源出尖山南,流合于石河。又南汇山溪诸水,经沙河驿,入滦州界。又还乡河,在县西北七十里,汇诸山溪之水,流径县西。一云源出黄山西南,流入丰润县界,为浭水之上源。成化十七年,议者欲于丰润还乡河,通漕永平。是也。又馆水,出县西南三十里之馆山,入滦州界。
○刘家口关县东北五十里。东接卢龙县之桃林口关,凡四口,路出大宁,最为襟要。明建文初,燕王驻永平,谋并大宁。诸将曰:攻大宁,必道松亭关,关门险塞,恐难猝下。燕王曰:今从刘家口,径趣大宁,不数日可达,大宁拔,松亭自溃矣。遂引兵自刘家口而北,大宁果下。嘉靖三十六年,蒙古犯冷口,转攻刘家口。官兵败绩,遂陷桃林营,大掠县境及卢龙之双望堡。《志》云:关西南十里有刘家营,东南十里有孤窑儿峪,俱筑城戍守。松亭关,见前遵化州。
冷口关县北七十里。明初,三卫贡道由冷口入。有关城。关内三十里,曰建昌营。嘉靖十年,三卫部长阿堆哈利出,数杀掠建昌及喜峰口太平寨一带。关为控御要地,自建昌营而东,至燕河营五十里,西至太平寨六十里。口外十五里,曰挝角山,又北二十里曰黄岳山,又北二十里曰逃军山。又有擦都岭,在关西北二十八里,其北十四里曰龙王庙。相近者曰奚河川、沙岭、小盐场诸处,皆贼巢也。《志》云:东方多事,冷口常为出入之冲,备御最切。○河流口关,冷口东第一关口也。嘉靖三十六年,虏酋把都儿入犯,陷河流口,寻引去。即此。又东曰徐流口关,与刘家口关相接,其南有徐流营,俱筑小城戍守。
擦牙子关县东北七十里,有关城。景泰中,朵颜尝挟赏于此。《边略》:擦牙关西北二十里,曰单家岭。又西北十五里,曰白石山。又北三十五里,曰峨石谷,与靴儿岭相接,其间有瓦窑川。俱戍守要地。○新开岭关,擦牙子东第二关口也。又东曰五重安关,关南有五重安营,又东南曰白杨谷关,亦曰白羊口,俱有小城戍守。《边略》云:白杨口,有县北三十里,又北三十里曰五指崖。又北曰白土岭、栲栳山、绿豆谷,相去各十里。其栲栳山相接处,地名省祭,贼巢也。由白杨谷而东,曰白道子关、石门子关,而接于冷口关。《郡志》:石门子关东去建昌营二十余里,东鳌山北,其门天成,高七十余丈。
榆木岭关县西北七十五里,有关城。其西接青山口。《边略》云:青山口东第一关也。东南十里有青山营,又东为烂柴沟、大岭寨等口,俱有城戍守。自关而北五十二里,曰靴儿岭。又北四十里,曰干河川。近都山西麓,又有古城岭,亦在口北二十里。皆沿边守御处。○城子岭关,在县西北九十三里,《边略》云:青山口东第四关口也。关内三十里有太平寨,亦曰太平营。嘉靖十年,三卫虏酋导北虏入犯太平寨,官军拒却之。自城子岭而东,即擦牙子关矣。《郡志》:城子岭西南去榆木岭二十里,其间山岭崎岖,所谓十八盘也。
青山口关县西北九十里,此县境之青山口也。西接遵化州境之大喜峰口。凡七关口,相距六十里。嘉靖二十一年,三卫虏酋导北虏入青山口。又万历初,朵颜叛酋犯喜峰口,戚继光勒兵出青山,败却之。《郡志》:大青山关,在太平寨西六十里,迤西有横山,其北即遵化接境之董家口也。又西转北出三里许,为游乡山。又西五里为胜岭寨,又西为女山,山峻拔。其西为铁门关,关外有大潭,即喜峰水之源也。○铁门关,在县西北百里。距关二里,即遵化州界之李家谷口。《郡志》:关南十五里为窟窿山,山多洞穴,高与铁门关齐。自洞口而西十里,为西山岭,即喜峰古松亭山也。南行二十里,曰小喜峰。又西南三里,曰老子谷,下为团亭寨,滦水由此流入境。隔滦水而西,为楼子山。又南十里,为平山。此皆与遵化相出入处也。
三屯营县西北百二十里。景山之北城,周四里。《边略》云:营西北至喜峰口六十里,西至遵化亦六十里。旧为遵化县忠义中卫戍守。景泰中,敕征东大将军驻此,以备三卫。其地与遵化州接境。又车前营,在县西北百五十里,东北去遵化州界潘家口二十五里,旧名汉儿庄。《郡志》云:辽人以南人为汉儿,置馆于此,设官司之。金人谓之孩儿庄。承安三年,升为滦阳县,属惠州。寻罢。元人仍谓之汉儿城。明初,置营于此。隆庆初,为三屯车营兵驻顿处,因改今名。又车后营,在县西北百六十里,南至三屯营四十里,西南至汉儿庄三十里,东北去喜峰口二十里。旧名滦阳营,《郡志》谓即辽所置滦河县也。县属泽州,金废。明初置滦阳营于此。隆庆初,亦为三屯车营兵驻顿处,改今名。二营皆有土城戍守。《边录》:遵化北七十里至滦阳驿,又五十里至富民驿。滦阳,即车后营矣。富民驿,详见大宁卫会州城。○建昌营,在县北四十里,营城周四里。其东十五里,即徐流营也。
七家岭驿县南五十里。其地有七家岭,因名。相近者曰枣村河,为往来之要道。《舆程记》:自府城西滦河驿六十里,至七家岭驿。又七十里,即丰润县之义丰驿。○沙河驿,在县南十五里,有民堡。又县西六十里,有新店堡。西北六十里,有罗家堡。皆民堡也。又新店递运所,旧在县西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四十里,曰孤庄。又东北五十里,曰河南大寨。皆有公馆,为往来孔道。
抚宁县府东八十里。南至昌黎县四十里,东至辽东广宁前屯卫百七十里。汉临渝县地。后汉省。辽置新安镇于此。金大定末,改置抚宁县。元至元初,省入昌黎县。寻复置,属永平路。今编户十七里。
○抚宁城《志》云:县旧治此。明洪武十三年,徙治县东北兔耳山东。永乐三年,于故县治置抚宁卫。成化三年,议者请复县于旧治,乃于卫东立县,合为一城,即今治也。城周六里有奇,有门四。
临渝城在县东北。汉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县,而城如故。义熙十年,北燕褚匡言于其主跋曰:章武临海,舟楫可通,出于辽西临渝。谓此也。隋开皇初,营州刺史高保宁与突厥沙钵略,合军攻陷临渝镇。大业中,置临渝宫于此。十年,复议伐高丽,自涿郡幸临渝。是也。《隋志》:北平郡卢龙县有临渝宫。盖于故城置宫云。○骊成废县,在县南,汉置县于此。后汉省县入临渝。
五花城县东百里。山海卫治西南,其城连环五座,若五花然,相传唐太宗征辽时筑。《志》云:县东有大人城。唐贞观十八年,议伐辽,北输粟于营州,东输粟于古大人城。是也。或以为城盖秦始皇所筑。又洋河城,《郡志》云:在县东南十五里,方圆六里。又有山西城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皆唐太宗征辽时所筑。未详所据。○临渝山县东南三十里。峰峦崛起,高千余仞,下临渝河。汉以此名县,隋临渝宫亦以山名。其相接者,曰连峰山,渝水径其西入于海。山之东有双峰并峙,因名。○云峰山,在县东北五里,有数峰相属,绵亘如云。又横山,在县东五里,山势横亘,如屏障然。又紫荆山,在县南二里,下临洋河。麓有立石,状如妇人。魏收《志》海阳县有横山、新妇山,即此二山也。兔耳山县西七里。有双峰耸峙,如兔耳然。绝顶有潭,云气常蒙其上。微径屈曲,盘折而登,上平广,容数万人。宋宣和五年,张以平州来归,败金将毋于兔耳山。明建文二年,燕将谷祥败辽兵于部落岭,遂克兔耳山寨,即此。又卢峰山,在县西十五里,旧置驿于此,曰卢峰驿。今移驿入城,有卢峰铺。又熊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山之阳,曰白塔庄,旧产金。又西接卢龙县界。○雕崖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,怪石耸立,旁峰平漫。其东北面卓立如削,因险为寨,周里许,昔时避兵处也。《志》云:山在台头营北。营南有刀崖,顶平可容千余人,惟北面有微径可陟,号为绝险。又西北五里,有滴水崖,高千丈。旁为麻塔谷,山腰有石洞,中有泉。崖西五里为半壁山,险绝,有避兵寨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十里,有栲栳山,旁为东胜寨。又西北二十里,为将台山,连界岭关,亦高峻可避兵。天马山县北二十里。本名马头崖。岩突兀,如控马首于云霄。三伏常有积雪。隆庆初,蒙古土蛮入犯,邑人多避兵于此。万历中,改今名。又茶芽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,一名八角山。又九花崖,顶有洞,泉出其中,谓之圣水。又东北十里,曰羊角山,高峻,有小城,仅容三四百人,土人谓之南寨。又东北五里,为塔子山,上有砖浮图,名女儿塔。隆庆初,边寇犯境,邑人多避兵于此。今有垒,周里余。又偏顶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,高插云霄。山半平漫半顷,可耕植,号平台。隆庆初,居民避兵于此,亦得免,皆东方保障也。
裂头山县东北九十里。群山环绕,一峰高耸,顶有数尖,因名。亦曰前裂头山。迤东有七峰相连,极东而尖出者,为后裂头山。又石门山,在县东北百里,东西环亘,蹊径厄塞,亦曰石门峡。相传汉公孙瓒败乌桓处。其西曰蕉果山,山前为傍山崖,内平外险。隆庆初,北虏黄台吉犯边,自此逸去。帅臣戚继光伏兵邀之,斩获无算。又西北有房山,亦高峻可避兵。其相接者,曰溥塘山,中空峒,下临渟渊。又南为团云山,一名云蒙山,以山高接云也。《郡志》:云蒙山,亦在县东北九十里。
角山在山海关北六里。有前后二山,相距二十里。其脉自居庸古北、喜峰诸山而东,绵亘千里。至此,耸峙如角,长城枕其上,为蓟、辽二镇边界。山口有角山关,筑城置戍处也。又两山之间有三峦山,溪涧深阻。又西为拦马山,高耸壁立,马不能前,有小径,戍者多由此窜逸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九十里,又有玉旺山。嘉靖三十六年,尝产银矿,命官采取,寻罢。亦名玉旺峪。或以为即黄獐谷也。唐显庆五年,曹仁师等讨契丹,军至黄獐谷,敌诈退,老弱迎降。仁师等轻进军,遂大败。○孤山,在山海关南六里,屹然独立,俯临大海,四面皆水,称为奇胜。《志》云:关南十里为儿海口关。东六里为欢喜岭,一名渟惶岭,言戍辽者去而悲,还而喜也。关东八里海中有望夫石,俗名姜女坟。又有秦皇岛,在关西南二十五里,四面皆水,岛居其中,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。《志》云:秦皇岛在县东三十里。
黄崖山县东北五十里。高十里,陡峻崎岖。山半有舍身崖,深三、四十丈,石径仅可容足。又茶盆山,在县东北百里石门之北,峰高万仞,陵峦杳深。旧《志》曰:即箭岭也。五代唐同光二年,契丹阿保机袭叛奚军于箭山。宋宣和五年,辽臣奚回离保据箭山,称奚帝,金人击平之。《辽史》迁州有箭山,是也。其南去苇子峪十余里,俗呼背牛顶,以山后有石如牛云。○冯家山,县东南二十五里。两峰并峙,结寨其上,极险峻。一名对嘴崖。又牛头崖,在县东三十里,形似牛头,海军侦探戍守,往往驻泊于此,即牛头崖营也。迤东为望海冈,登此可以望海。又金山嘴岛,在县东南四十五里,山如鸟嘴,半入于海。今设军戍守。○银峒峪,在县西南四十里,旧出银矿,因名。
○海县东南六十里。县介山海之间,地势完固,因置关以扼其要道。《志》云:海自直沽新桥赤洋而东,势渐北转,抵辽境,为登、莱、金、复一带海面。昔时运道抵关城南十里,今虽废,而余迹犹存。又戴家河海口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崇桢中,由海运馈山海关,此为储积之地,并置戍守于此。东去金山嘴二十里。
渝河县东二十里。源出塞外废瑞州境,东南流至连峰山西。一名狮子河。出菱、芡、蒲、鱼,为民利。亦名泥蒲河。又南入于海。《汉志》:渝水首受白狼水。《水经注》:白狼水经黄龙城西,又东北出,东流为二水,右水疑即渝水也。西南循山径一故城西,世以为河连城,当即临渝故城矣。渝关之称以关,据河为险也。
阳河县西一里。源出口外别陀山。一云县北三十五里有星星峪,即阳河之源也。口北群川多汇流于此,南流径县西,又东南历紫荆山下,复南流,而入于海。○温河,在县东五十里,源出口外孤石峪,旁有温泉堡。裂头诸山之水,汇流于此,分为二支,西曰汤河,东曰张果老河。下流复合,而入于海。
石河在山海关西三里。源出口外,自义院口流入,旁多丛石,水流石罅中,褰裳可涉。秋潦涨急,险不可履。南流注于海。○山海关县东百里。本名渝关,自古为戍守重地。《一统志》:今县东二十里,有渝关。明初,魏国公徐达始徙而东去旧关六十里,谓之山海关。或曰:辽金时,以渝关为腹里地,故址渐湮。今县东二十里之渝关,乃其驿递之所,因渝关旧名耳。明初,修复故关,增置屯营。其于金元时之渝关,仍置邮驿。今关盖汉唐旧址,非明创建也。郭造卿曰:山海关,即故元迁民镇。元天历初,屡发兵戍守迁民镇,寻又发平、滦民堑迁民镇,既而上都兵自辽东入迁民镇,其地险在此也。据《北番地理书》,迁州治迁民县,在临渝关东五十里,南至海二十里。今关城以砖石,高四丈有奇,周八里有奇,月城二,水关三,门四。有池环之,东面又有夹池、罗城,恃为险固。余详重险渝关。明垤关旧《志》云:在县北。《唐会要》:平州有明垤关,与临渝关并为险要。今关道榛塞,渝关独当东面之冲。○南海口关,在山海关南十里,滨海。天启二年,增设龙武营于此。《志》云:南海口东五里,曰老龙头,极冲也。自南海口而西三十里,曰秦皇岛。又西十里,曰白塔岭。皆滨海要地,设兵戍守。又有南水关,在山海关南二里。义院口关县北四十五里。其西南十二里,曰石乔谷。又南十三里,曰石门寨。东八里为长谷营,皆有小城戍守。《边略》:义院口北九十里,地名常海,贼巢也。又北二十八里,曰三坌口。又北三十五里,曰红草沟。景泰中,朵颜来犯县北之车渠庄,官军击败之于红草沟。是也。○水门寺关,义院口东第四关口也。《志》云:水门寺迤北为平顶谷城、子谷等关,而东接董家口关。又老岭在旧边外,山陡险,难修边墙。万历初,设敌台于此。《志》云:老岭在长谷口外二十余里。界岭口关县北七十里。其东南十里,曰双岭儿。又南十里,曰郭家庄。又十里即台头营也。嘉靖三十七年,土蛮犯界岭口,官军拒却之。今有关城,为戍守要地。《边略》:界岭口东十五里,曰十八盘岭。又东三十五里,曰牛心山,去义院口三十里。又口北十八里,为梨花山。又北六十里,为茨儿山。又北三十里,曰红石岭。皆土蛮出没处也。○箭捍岭关,在县北,界岭口东第一关口也。又东接双岔谷、星星谷等关。又苇子谷关,界岭口东第四关口也。又东历细谷口、花场谷、拿子谷等关,而接义院口。皆有小城,为戍守要地。
董家口关县东北七十里。关之东,曰大毛山口关。皆筑城戍守。《边略》:董家口北二十六里,曰龙潭。又北十五里,曰横岭。又北五十五里,为十字河。又五十五里,曰长岭。又北五十五里,曰大卤场。三卫侵轶,往往出没于此。○小毛山口关,董家口东第三口也。又东曰小河口,又东曰大青山口,又东南曰黄土岭关。其西有黄土岭营,又历庙山等口,而至一片石关。《志》云:黄土岭关,在县东北百二十里。
一片石关县东七十里,董家口东第十二关口也。一名九门水口。有关城。其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尖山。又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横岭。自大横岭而北五十余里,曰平漫川。又十五里,有孤山。自孤山至辽东界三山营四十里,南去一片石凡百六十里。嘉靖三十九年,朵颜酋影克勾虏把都儿犯一片石,戍将郭琥败却之。近代一片石、红草沟一带,屡被冲突,防守最切。《边防考》:一片石西有铁鹿崖,称为险处。又自一片石南至山海关,凡历五关,曰寺儿谷、三道关、角山关、旱门关、北水关、三道关。南去山海关,北至一片石,各二十里。其相近者,又有乱石关。诸关皆有小城戍守,东面多事,步步皆险矣。
台头营县西北三十里。西至卢龙县燕河营三十里,东至李家庄二十七里。又平山营,在县东北四十里,西至李家庄三十里,东至石门寨三十里。又七星寨,在山海西十里,俱筑城置兵于此。○附马寨营,在县北五十里,亦有小城戍守。又甘泉堡,在县东北,西接星星谷关。又东有温泉堡。
牛头营在县东牛头崖口。《志》云:营在望海冈西,营西北有满井,随汲随满,大旱亦然。营之西南,即连峰山也。又蒲河营,在县南六十里蒲河海口,东至戴家河四十里,为海口要冲,近设官军戍守。
马头嶷寨县北二十里。又北十里,曰羊角山寨。县西四十里,又有鹁鸽堂寨。西北三十里,曰雕崖堡。东三十里,曰塔子山堡。南三十里,曰兔嘴岩寨。皆民堡也。○卢峰口驿,在县城西。又渝关马驿,在县东四十里。迁安马驿,在山海关城西。永乐初,自迁安县移于此,属永平府。又县治东南,有西关递运所。山海卫治东北,有东关递运所。昌黎县府东南八十里。东北至抚宁县四十里,西南至乐亭县九十里。汉置交黎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改曰昌黎,其地在今废营州境。唐时在今县界侨置柳城县。五代梁末,契丹以定州俘户置广宁县于故柳城县,兼置营州邻海军。金皇统二年,废营州,以县属平州。大定二十九年,改为昌黎县。元至元七年,省。十二年,复置,属滦州。寻属永平路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二十六里。
○县城在县北。汉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省入临渝县。文颖曰:县有碣石山。又旧《志》云:县西南六十里有静安社,即故柳城郡城,隋唐时亦为柳城治。误也。《新唐志》平州有柳城军,永泰元年置,或即此地。元曰静安社。嘉靖三十一年,置静安堡。
○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。山势穹窿,顶有巨石特出,因名。即《禹贡》导河入海处也。山之西,为道者山。西南为凤凰山,置堡其上,险可避兵。《志》云:县北十五里仙台山,即碣石之顶也。其后曰观音山。台前峰峦层列,曰锯齿山。南去县十里,迤东有岭,曰欢喜岭。以群峰蔽亏,登此可以四望也。台之东,曰龙潭山,去县亦十五里。旧有石磴百余级,隆庆三年,龙毁其半。其东为西五峰,又东曰东五峰,泉壑秀美。盖县境诸山,大抵皆碣石之支阜。四面环列,得名者以数十计,其实皆一山也。余详见名山碣石。安山县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有避兵堡,饮马河经其下。又驻跸山,在县西五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唐太宗征高丽,还登此。郭造卿曰:疑后魏文成帝尝游此,俗误以为太宗也。○临河岩,在县南八十里。一名黎洞。壁立千仞,顶分八字,山腰有洞,逼近深潭,有小径可入,容二百余人。旁又有小穴十余,皆幽胜。又南为磨山,邑人多采石于此,名白石店,下临渝河。
○溟海县东南七十里。海至县界,突然北出七里而赢,亦曰七里滩。广袤三十余里,有菱、芡、鱼、蟹之利,居民赖焉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黑洋河,即海道也。明嘉靖中,议由海道运天津仓米,从黑洋河一带抵昌黎,登岸达山海关,以给辽饷。盖自天津循海岸而东,皆曰黑洋河也。
急流河在县城西,一名西沙河。源出龙潭山下,流合饮马河入海。○饮马河,在县南五里,源出卢龙县界溪谷中,流经县西安山下,又东流为沙河,至县西十八里,合深江河。又东南流,至县南八里,金人置虹桥跨其上。又南合潮河,而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深江河,源出县西北三十里泒山下,汇诸水而南,出县西南十二里。又有绕湾河,源出县西北五十里茶牙山,绕而南经安山东麓,亦名安山河,东流入饮马河。
柳河县西二十里。诸山溪之水所汇流也,有柳河桥跨其上。《志》云:凤凰道者,诸山之水,合为梭头湾,流入柳河,径县西南八里,分流为两河,又东至虹桥,皆会于饮马河。○潮河,在县南二十五里,即县境群川之下流也。汇上源诸水,以达于七里滩。一名马家河。《志》云:县南三十里,又有甜水河,亦流入于七里滩。蒲泊县南二十五里。源出县东二十里海眼山,旁近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。历惠民场东南,而入于海。《志》云:蒲泊有盐场,即惠民场也,在县南二十八里。
○赤洋营县东南三十里。有小城,海滨防戍处也。《郡志》:县东南四十里,有沙崖庄海口,东至抚宁县蒲河口七十里,西至野猪口二十五里,又西至胡林河十五里,皆滨海戍防处也。自胡林河西三十里,即乐亭县之刘家墩矣。
裴家庄堡县东二十里。县西三十里,曰蛤泊堡。六十里,曰莫谷庄堡。南五十里,曰套里堡。六十里,曰石谷庄堡。与静安堡,皆民堡也。○张角庄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又县西三十里,有张家店。皆往来孔道,置公馆于此。
附见:
永平卫在府治南,洪武四年建。又东胜左卫,在府治东北,旧属山西行都司。永乐九年,移建于此。又卢龙卫,在永平卫南,永乐四年建。
兴州右屯卫在迁安县城内。本置于口外大宁境内,永乐三年移建于此。抚宁卫在抚宁县北十里,永乐三年建。又山海卫,在山海关城内,洪武十四年所建也。
滦州府西南四十里。东至山海关百七十里,南至海百十里,西北至顺天府蓟州三百二十里。古孤竹国地。战国时属燕。秦属右北平郡。两汉、晋、魏皆因之。隋属平州。唐亦为平州地。五代唐时,契丹分置滦州于此亦曰永安军。金、元因之。明亦曰滦州,以州治义丰县省入编户六十七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滦州。
州控临疆索,翼蔽畿甸,负山滨海,称为形胜。契丹置州于此,所以厚渝关之防,联络营、平,窥觎幽、冀也。其后拱手而取燕云。女真袭其迹,而中夏为之糜烂。然则滦州之置,亦外内升降之机也欤?
○义丰废县今州治。汉夕阳县地,属右北平郡。晋及后魏因之。高齐省。隋为卢龙县地。唐为石城县地,属平州。五代时,契丹于黄洛古城置义丰县,滦州治焉。金元因之。明初废。《郡县志》:黄洛故城,殷时诸侯国。古《史》:武丁析孤竹之地,封功臣黄洛为侯国。又《辽志》云:黄洛水北出卢龙山,南流入濡水,城因以名。今州城,即辽故址也。明景泰二年,以砖石,后相继增修。周四里,有门四。
石城废县州南八十里。汉石城县,属右北平郡,在今大宁废卫境。唐贞观十五年,始置临渝县。万岁通天二年,改曰石城县,属平州。五代时,契丹改属滦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二年,省。刘句曰:贞观中,于故临渝城置临渝县。杜佑曰:平州西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。似非临渝旧城矣。《辽志》云:唐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,辽徙置以就盐官,又在故县南五十里。盖迁徙不一,非复旧治也。按开平中屯卫置于此,即辽旧县治。
马城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汉曰夕阳县,有铁官,属右北平郡。后汉省。隋卢龙县地。唐开元二十八年,置县以通水运,仍属平州。《通典》:平州西南至马城百八十里。则旧城又在其西南也。辽亦曰马城县,改属滦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四年,省。今有马城堡,在州东南三十里,盖因旧名,非即故城也。《新唐志》以马城为古海阳,盖夕阳之讹。○阳乐城,在州东。汉置阳乐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为郡治。魏氏《土地记》海阳县西北有阳乐城,是也。或曰阳乐在大宁废卫境,后魏迁治于此,亦属辽西郡。东魏省入海阳县。○横山州北四里。耸列如屏。州人凿其崖以达府,为往来捷径。东麓临滦河,石立水激,有潭极深,号偏凉汀。正德十三年,车驾东巡,观渔于此。《志》云:偏凉汀,旧漕运泊舟处也。悬崖有径,亦正德中所凿。后拥榆山,宛如重屏。前二里为紫金山,亦耸秀,以产赤石脂而名。《郡志》云:紫金山,在州北三里,背横面岩,襟滦带沂,州之胜也。○岩山,在州南五里,状如虎踞,其东绝壁百仞。有洞十有八,其三洞最大秮娆在绝壁间,攀缘莫上。下有石桥,一郡水口也。西六里有蚕箔等峪,又西有马鞍诸山,联络数十里。双山县西十五里。小沂水经其下,入大沂水。稍北有拐头山。正德十三年,驾观鱼于沂河,尝幸其巅。又有土山,在州西三十里。又西五里,曰洞山。洞深黝,大雨迅骤,能容数里湍,亦名吞流山。又西三十余里,有九里长山,林果茂密,其上为天井峪,深险可避兵。
清凉山州西北五十里。一名分水岭,与卢龙迁安分界。层岩迭嶂,奇胜不一。又西北二十里,曰偏山,涧谷逶迤,草木丛茂,土厚居繁,有榛、栗、枣、梨之利。山南五里曰下五岭,北五里曰上五岭,益引而北,峰峦环绕,非亭午不见日也。
○海州南百三十里。亦谓之潮河。海水荡,延漫百余里,即黑洋海口也。州境群川,悉由此入海。南望天津,东望山海,为州境之巨防。《志》云:潮河东二十里,有蚕丛口,一名林里河,亦曰交流河,旧时海运多避风于此。
滦河州东二里。自卢龙县流入境,又东过乐亭县,入于海。《元史》:泰定二年,永平路屯田总管言:马城东北五里张家庄龙湾头,旧筑堤以防滦水,西南达清水河,至州南九十里公安桥,皆耕屯地分。因霖雨不时,滦水冲溢,宜复修治。从之。盖滦水合众流而入州境,决溢常不免矣。清水河州南二十里。其上流为龙溪河,出州南八里之暖泉,流数里而伏,二源并导。一出州东南二十里南闸头,经乐亭县绿洋口入海。一出州西南二十七里龙塘桥,至蚕沙口入海。《郡志》:清河出州西十五里墓子山,一名五子洞。伏而复出,相传即秦汉时漕运故渠。元时海运,自辽东三岔河分三道:一由天津径白河至通州;一由娘娘宫经粮运河,至蓟州;一由芦台经黑洋河、蚕沙口、清河,至滦州。明洪武八年,颍川侯傅友德言:永平运道由鸦洪桥而东,道里远,宜通清河、滦河故道。于是诏浚旧渠,置闸潴水,以通漕运,北合滦河,达于府城,自府城而北,以达于滦阳营。寻废。万历初,议行海运。言者欲自州东十八里滦河西岸王家闸,引滦水入清河,导入王冢坨,再导使由艾家清沟下接靳家河,通交流河,七十里入黑洋海口。由海中三十里,至建河海口,四十里至堂儿上海口,又四十里则大沽海口也。出口入通州运粮白河,又百里则天津卫矣。不果行。蚕沙口,即蚕丛口矣。鸦洪桥,见丰润县。
沂河州西十二里。《志》云:大沂河源出卢龙县界马家庄,西南流,径州西北二十二里之佛住山,又南合于小沂河。小沂河出州西北二十三里之烽火山,东南流经双山下,又南六里,合大沂河,至州西南三十里,合董家湾。东南流,经州西南十二里之芹莱山,又南合莲台港,下流入于清河。
陷河州南五十里。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泊。汇大小群川,至蚕丛口入海。又州西南八十里为靳家河,一名小青龙河,亦汇众流达潮河以入海。○陡河,在州西百二十里,其上源曰馆河,自迁安县流入界,经偏山南流合众水,又西入丰润县界,合于庾水。又沙河,在州西南九十里,亦自迁安县流入界,至此播为大水泊,又西为小水泊,又西入丰润县界。成化十七年,管粮郎中郑廉,请自丰润还乡河通漕永平。说者谓由榆水还乡河,东导陡河抵沙河,通陷河,而及清滦,即运道所经也。庾水非滦所通,沙河淤烂,溢涸不时,所以随行随止。
横河州北七里。自卢龙县流入界,绕横山之麓,因名。又有别故河,在州西北二里,发源州西北庙儿山,东南流,过岩山下。又五里河,在州南五里,发源州西刘官营,东流经岩山下,与别故河合,下流俱注于滦河。又古憧河,《志》云:在州南四十里,又南合大田泊诸水,汇于清河,达绿洋入海。
长春淀在废石城县西。《志》云:在州西南百二十里,旧名大定淀。金大定二十年,改曰长春。有长春行宫,亦金时所建也。《辽志》:州西北十五里,有扶苏泉,昔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,尝驻此。盖传讹也。泉甚甘美,亦曰甘泉。
○长春宫在长春淀,本名石城行宫。金大定二十年,如石城县,改行宫为长春宫。以后尝为巡游之所。又有丹阳宫,旧《志》云:在州东南三十里。州东八里又有濯清亭,在滦河西岸。皆金置。
榛子镇州西九十里,近丰润县境。金大定初,世宗乌禄自辽阳趋燕京,次海滨县,寻至榛子镇,即此。今为民堡。万历中,移置巡司于此。又李家庄,在州南四十里。又南十里,曰柏家庄,一名淳风屯。又南四十里,曰独莫城,城南有大田泊。皆有土城旧址。又倴城,在州西南六十里。州西百二十里,又有桃李城,亦曰长春社。州西南百二十里,为唐山城,亦曰姚显社。《志》云:元立屯田总管府于马城县,诸城皆屯兵所居。今因为村社。海滨,在辽东前屯卫。○佛庄堡,在州西四十里。又州西南八十里,有司家庄。皆民堡也。《志》云:州南百十里滨海,有马头营,旧为戍守处。海运时,尝置仓于此。
温泉栅在废石城县东北,旧为戍守处。唐广德初,史朝义既败,欲北走奚、契丹,至温泉栅,追兵及之,穷蹙自缢处也。○千金冶,在废马城县东北,旧为冶铸处。《汉志》夕阳有铁官。《新唐书》马城县有千金冶。《名胜志》:冶在滦州南二十里,即旧夕阳铁官也。《新唐志》马城县东又有茂乡镇城。《州志》云:古城在州西七里。又擂鼓台,在州西百里松梁社。或以为汉武台,唐太宗尝登此。恐误。又有将台,在州西八十五里康庄屯,下有黄崖河,或以为料马台也。
济民盐场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府境有盐场四,俱属于户部分司。一曰济民场,距分司七十里,南滨海,东极潮河,接石碑盐场,西跨运河,连丰润县越支场,亘百三十五里。一曰石碑盐场,在济民东七十里,距分司百四十里,在今乐亭县西,南滨海,亘百七十里。一曰惠民盐场,在石碑东百五十里,距分司二百九十里,在抚宁县西南,南滨海,亘二百二十里。一曰归化盐场,在惠民东南百四十里,距分司四百五十里,南滨海,东抵山海关,亘二百里。皆产盐,属于分司,而统于长芦盐运司。分司署,在府城内也。
乐亭县州东南九十里。北至府城一百二十里,东北至昌黎县九十里。唐马城县地。金大定末,置乐亭县,属滦州。元初置漠州治此。州寻废,县仍属滦州。今县城周三里,编户二十七里。○祥云岛县西南四十里,迫近海滨。岛中时有瑞云涌出,因名。又有李家岛,亦在县西南海滨。其相近者曰桑坨岛。《志》云:县虽无山,而地势原衍,胎甲隐窿,河流环绕,俯临大海,称为沃野。
月坨在县西南,形如半月。《志》云:自绿洋沟入海四十里,即月坨也。在巨浸中,广数十顷,其间草木繁植,雉兔充斥。冰合时,居民尝射猎于此。泮则棹艇樵采,为利甚厚。又十九坨,在月坨东,大数十顷,饶给与月坨相似,一名石臼坨。相传漕运时,店市民居也。旧《志》:滦人以平坡而蓄水者,曰坨。
○海县南三十里。亦曰溟海。《志》云:海水青黑,而滦河水色清碧,入海五十里不溷,亦曰绿洋沟。沟去岸二十里,遥亘如带,中多鳞介之利。郡境群川,悉汇于此。
定流河县西北三十里,即滦河下流也。《志》云:滦河经县北岳婆港分为二支。一曰葫卢河,在县东北三十里,流径县东二十里,南流入海,谓之东滦河。景泰中淤塞,俗谓之干滦河。定流河遂独承滦河之水,至县南四十里刘家墩入海。天启以后,海运繇天津三百余里,至刘家墩海口入滦河,凡二十五里至银夯柳仓交卸,改用河船,凡百八十里达于永平,时以为便。《志》云:环县有贾家、董家、杜家、宋家、戴家等河,俱滦之支流也。又有萧家湾,在县西南三里,翟家湾,在县东北三里,滦河及支川之水,潴流于此,水涨则流,达于滦河。
中淀河县东十五里。流经县东南十五里,达四沟港。四围皆水,中有高冈。又南通汤家河,至胡林口河入海。○清河,在县西三十五里,一名西清河。源发州南八里之暖泉,阔二丈许,分流为新寨狼河、介马诸河,抵新桥海口猫儿港入海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三十五里有清河套,以夹于清、滦之间而名。
○新桥营县西南三十里,有城周二里。《郡志》:新桥海口旧有巡司。万历二十年,倭犯朝鲜,因设新桥营,与昌黎赤洋营、抚宁牛头崖营,为海口三营,联络巡哨,以为防卫。四十三年,移巡司于榛子镇。《郡志》:滦河口有刘家墩海防营,近时滨海要口也。西至韭菜沟三十五里,又西至清河口二十里,又西至高糜河八里,又西至滦州之蚕沙口四十里,皆有官兵戍守。
曹泊店县西南五十五里海中。海水咸苦,店有泉独甘洌,渔海者资焉。又有曹马店,在济民场西南入海八十里,有昔时民居故址。
胡家坨堡县东二十里。又东十里,曰黄瓜口堡。县西北六里,曰连北店堡。西三十里,曰新寨堡。南三十里,曰阎各庄堡。西南三十五里,曰马城堡。皆民堡也。
附见:
开平中屯卫在滦州西。石城废县旧在口北大宁沙岭,后移真定。永乐初,复移建于此。城周四里,拨遵化卫军守御。
◇延庆州东至四海治一百二十里,南至居庸关五十里,西至保安州沙城界百里,北至云州上谷百三十里。自州治至京师一百八十里,至南京二千九百三十里。
《禹贡》冀州地。春秋、战国皆为燕地。秦属上谷郡。二汉因之。晋及后魏亦为上谷郡地。高齐置北燕州领长宁、永丰二郡。后周曰燕州。隋初因之《隋志》:开皇初,二郡俱废,而州如故。大业初州废,改属涿郡。唐初,为高开道所据。武德七年平,亦置北燕州开道将张金树杀开道来降,因置州,以金树为都督。贞观八年,改置妫州。天宝初,曰妫川郡治怀戎县,今宣府镇怀来卫也。唐末,又析置儒州于此。五代晋初,契丹得其地,亦曰儒州又为缙阳军,治缙山县。金皇统初,州废。崇庆初,复置镇州,旋废。元属奉圣州。延三年,改置龙庆州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此也。明初,州废。永乐十一年,复置隆庆州,直隶京师。隆庆初,改曰延庆州编户十四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延庆州改隶山西布政司。
州介于山前后间,由此南瞰居庸,左挠虎北虎北口在州东二百余里,则燕山失其固矣。若乘辕北向,列滦河之戍谓开平故卫,空漠南之庭,州实咽喉所也。表里关山,拱卫陵寝,岂非郊圻重地哉!
○缙山废县今州治。汉上谷郡居庸县地。唐为妫川县地。唐末,析置缙山为儒州治。契丹因之。金州废,县属德兴府。元至元三年,省入怀来县。五年复置,属奉圣州。延三年,改属大都路,寻升县为龙庆州,仍属大都路。明初,州废。永乐中,复置今州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景泰二年因故址修筑,周四里有奇,万历七年,复展修之。今周五里有奇。
上谷城在州北。《元和志》:战国燕所置上谷郡城也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:燕筑长城,自造阳至襄平,置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郡,以距胡。秦始皇十九年,灭赵。赵公子嘉奔代,自立为代王,与燕合军,军上谷。秦、汉亦为上谷郡地。汉武帝元朔二年,破匈奴,取河南地,亦弃上谷郡之斗僻县造阳地以与胡。韦昭曰:造阳在上谷。杜佑曰:造阳在妫川郡北。《括地志》:上谷郡故城在怀戎县东北百十里。即此城也。近《志》云:城在州西北,去怀来废县北十里。又妫川城,在州西。唐天宝中,分怀戎县置妫川县,属妫川郡。契丹省入缙山县。隆镇卫城在州城南。元大德中,指挥使哲言不花所建。政和元年,燕帖木儿奉怀王于大都,与上都相持。隆镇卫将斡都蛮以兵袭上都诸王兵于陀罗台,大败之。陀罗台,或曰即今州治东北之古台也。蚩尤城,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西北去怀来县六十里。杜佑曰:怀戎县北有蚩尤城。又州东北二十里有古城,相传辽萧后所筑。
○红门山州东南二十里。山高三里,有大小红门口,为戍守处。○阪泉山,在州西,相传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即此山也。亦曰阪山。又历山,在州西北二十里,形如覆釜,亦曰历阳山。后魏主神瑞二年,如广宁,登历山,祀舜庙。又后魏主嗣泰常七年,至广宁,登历山,使使祀舜。时盖以历山即舜所耕处也。广宁,见保安州。
官帽山州北十八里。状如幞头,与怀来卫大海陀山东西相望。一名东崖山。相近者曰石门山,中有洞,南北通明如门。又擎笏山,在州北二十里,峭拔孤立,状如擎笏。州东北二十五里,又有金刚山,两山对峙,势若相抗。其相近者,曰古城山。东螺山州西北三十三里。高七里许,盘回而上。又州西北六十七里,有西螺山。○大翮山,在州北二十五里。相传秦始皇时,王仲为大鸟仙去处,仲即变大篆为隶书者。其相接者,曰小翮山。又佛峪山,在州西北三十里,下有温泉。八达岭州南三十里,东南去居庸上关十七里。为往来之冲要。五代周胡峤《陷虏记》:自居庸西北入石门关,关路狭隘,一夫可以当百,此中国控扼契丹之险。或以为此即石门关也。元人以此为居庸北口。上有城,设官兵戍守。《山水记》: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,若建瓴,若窥井,昔人谓居庸之险,不在关城,而在八达岭也。○横岭,在州南四十七里,当居庸之西北,亦要路也。嘉靖中,俺答由此入犯。今设兵戍守。
○妫川州东十五里。自永宁县流入界,一名东川。宋淳化二年,契丹主隆绪至儒州,猎于东川,即此。西流至怀来城东南,又西流至保安州境,入于桑干河,俗名清水河。《志》云:妫川即古之阪泉,今名韩家川。与天寿山咫尺,其地可屯十万众,设险处也。沽河在州城南。自州东北双营发源,西南流至此,合于溪河。溪河自永宁县团山发源,流经州界,至州城南,合于沽河。西入怀来卫境,合妫川而注于桑干河。
涧河州南三十里。源出八达岭。岭东四里有青龙桥,涧河经其下,东南流入居庸关,达昌平州界,入于榆河。○玉液泉,在州城西南。元时取以造酒,因名。其水西流入清水河。又白马泉,在州北三里,其深莫测,旁为白马村。宋端拱二年,契丹主隆绪至儒州,祭风伯于白马村。是也。
○柳沟营州东南十五里。嘉靖中,筑南山一带土城,东起永宁县东火焰山,西抵保安州东南河合口,置城于此,设兵驻守。其东北沿边一带,曰谎包儿、韩家口、海子口、柳沟口,皆防御处也。又东南为大小红门口。《边防考》:柳沟城创自隆庆初,周三百十八丈有奇。万历二十四年,复增北关,周百八十五丈有奇。而阎家庄,为缓急守御之要地。
岔道口州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八达岭而北,地稍平,五里至岔道,有二路。一自怀来卫保安州,历榆河、土木、鸡鸣三驿至宣府,为西路。一至延废州永宁卫四海治,为北路。八达岭为居庸之噤吭,岔道又八达之藩篱也。宣德五年,巡边,驻跸岔道。明日,猎于岔道。嘉靖三十年,筑城于此,周二里有奇,与南山联为一边,其地逼临山险,为居庸之外卫。
弘阳镇州西南三十里。唐武德六年,高开道所部弘阳、统漠二镇来降。或曰二镇盖开道所置。○统漠镇,在州西南八十里,即高开道所置镇也。《一统志》云:辽主游幸,尝张大幕于此,因名为统幕。诞矣。俗讹为土幕,又为土木。其地与保安州及怀来卫接界,今详见怀来卫。蟒山寨州东南二十里蟒山上。山形如蟒头,置寨其巅。又有招帖寨,在州北二十里将军山上,皆昔人据险避兵处。《志》云:州有屯粮堡二,一在城西半里,一在城东二十里,皆元时馈饷储粮之所。
永宁县州东三十里,本缙山县地。明永乐十一年,始置今县。十五年,筑城置戍。宣德、嘉靖中,屡经修治,城周六里有奇,编户五里。
○团山县西北十五里。巍然独立,本名独山,县之主山也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十里有多景山,亦高秀。又缙阳山,在县北十三里,山下有缙阳泉。一名龙安山。○双髻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,绝顶有双峰并峙,状若髻然。又神仙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,径路崎岖,其上平衍,有神仙寨,相传辽金时所置。
火焰山县东北百余里,与蓟州边接界。《志》云:山当宣、蓟、昌平之要道,登其巅可以望远。又黑头山,在县东。《志》云:在四海治堡东三十里。嘉靖中,督臣翁万达言:黑头山至密云城不五六十里,若为直垣相属,则密云西南至居庸数百里之边,皆腹里地矣。又高山,在堡北三里,以高耸独峙而名。又堡东南八里,有龙爬山,其东为驴鞍岭。又镇南峰,在堡南三十里。翁万达言:四海治有镇南墩,与蓟州边所属火焰墩接界,仅三里余,筑墙于此,可防寇冲。火焰墩,盖在火焰山上。
大石岭县东北五十里。又长城岭,在县东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十二里有涩石岭,一名塞石岭。又东灰岭,在县东南十五里。县南十二里,又有西灰岭。○红土坡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。又有白草坡,在县西北十五里,一名嚼草坡。
○妫川县西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缙阳山,流经此。上有孤山桥,自县入州之通道也。又县东五里有龙湾河,源亦出缙阳山下,西流会于妫川。《志》云:龙湾河,在县西北十里。
溪河县西北十三里。源出团山,西南流至州城,南合于沽河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二十里,有神仙溪,下流入于溪河。
○靖胡堡县西北二十里,故夷巢也。嘉靖三十五年,新筑此堡,周二里有奇,北面阻山,东、西、南三面临河,称为险要。其东河沟无边墙可据。为极冲,而马路南楼东水峪墩次焉。边外有黑牛山、乱泉寺、许家冲,属夷驻牧处也。《边防考》:宣府东路参将驻永宁县,分边自四海治至靖胡堡,长百八十里,兼辖怀来卫、保安州一带,城堡凡十有七。而黑牛山、大安山、天圪力等处,层崖迭嶂,林壑深阻,属夷往往巢穴其中。
黑汉岭堡在县东南。嘉靖三十年创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北有仓、房二口,要冲也。南距天寿山,后有莺窝梁,山险林密,突犯不易。边外曰白塔儿、牛心山,皆属夷驻牧。而堡东宁川墩,为拒守处。
周四沟堡在县北。嘉靖十九年创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西北有黄土岭、西石河镇口、外山口诸冲。边外则乱泉寺、孤山咸场、虎喇岭诸处,皆敌境也。而三坌马道庙儿梁,亦为沿边拒守处。○刘斌堡,在周四沟堡西南,山灰岭等口之喉吭也。万历三十二年,设堡于此,周一里有奇。有擦独口、鲍峪口等冲,而防胡墩、大鸦口,其锁钥处也。
四海治堡县东百里。元时往来上都,恒取道于此。明天顺八年,创筑城堡,周三里有奇。与靖胡等堡,为宣府东路之冲。有大胜岭、新兴岭、将军岭、长生口诸要口,边外有芍药湾、宝山寺,为属夷驻牧处。弘治七年,徙永宁左千户所屯守。嘉靖中,边臣许论言:四海治上通开平大路,下连横岭,为三卫窥伺之地,宣府东路要防也。○黑峪口,在县北,寇冲也。口西为白草お等处,属夷驻牧于此。
附见:延庆卫州东南四十里居庸关口,本名隆庆卫。建文四年,燕王置卫于此。隆庆初,改今名。领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所。又有延庆左卫,亦在居庸关,本名隆庆左卫,永乐二年置。宣德五年,移入永宁县。隆庆初,更名。永宁卫在永宁县治西,永乐十五年建。
◇保安州东至延庆州坌道口百二十里,西南至山西蔚州二百里,西至蔚州界深井堡百四十里,北至宣府界泥河七十里。自州治至京师三百里,至南京二千七百七十里。
《禹贡》冀州地,春秋、战国时属燕。秦为上谷郡地。两汉因之。晋属广宁郡,亦为上谷郡地。后魏因之。隋为幽州地。唐为妫州地。光启中,置新州于此幽州帅李匡威表置。后唐为威塞军治五代梁干化初,晋王存勖置团练于新州,总山后八军。三年,置威塞军防御使,寻又升为节镇,兼领妫、儒、武三州。石晋纳于契丹,改为奉圣州亦曰武定军。金大安初,升德兴府。元初因之。至元初,复改奉圣州,属宣德府。寻改曰保安州至元三年,以地震改名。明初废。永乐十三年,复置保安州编户七里,直隶京师。
州通道燕、云,襟带妫、蔚。东顾则扰居庸之戍,西出则震飞狐之师。若乘间捷出,南越紫荆,则畿辅之藩垣坏矣。盖迫近门庭,地势阻厄,山南之险,以新、武诸州为捍蔽也。唐末,卢龙由此侵云、朔,河东亦道此以并幽、蓟干宁初,李克用拔武州,取新州,进攻妫州。长驱入居庸,幽州望风降下。至于女真覆燕京,蒙古略冀北,曷尝不以州为驰逐之地欤?
○永兴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本汉之涿鹿县地,属上谷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广宁郡,后废。唐末,置永兴县,为新州治。五代晋没于契丹,新州仍治焉。金改曰德兴县。元复曰永兴,为保安州治。明初,州县俱废。永乐十二年,置保安卫。十三年,复置保安州,以县并入。《城邑考》:旧州城,永乐十三年修筑。景泰二年,改筑新城于家站,移州及卫治焉,城周七里有奇。天顺九年、嘉靖四十三年,皆加修治。其旧城在南山下,嘉靖四十五年复修筑,周四里有奇。设官驻守,谓之旧州城,与新城互为唇齿。
沮阳城在州东。汉县,上谷郡治此。沮,颜师古曰:音阻。《史记》汉十一年,周勃击破卢绾军于沮阳,追至长城。长城盖在妫川北。后汉仍曰沮阳县。晋亦为上谷郡治。太元十年,慕容垂伐魏,至平城,疾笃而还,卒于上谷之沮阳。后废。
矾山城州南九十里。本汉军都县地。唐置矾山县于此。《新唐书》:新州治永兴,兼领矾山、怀安、龙门三县。是也。后没于契丹,仍曰矾山县。金因之。元省入永兴。今为矾山堡,周三里。万历七年,设兵戍守。《边防考》:堡介保安卫、马水口间,地势平坦,防卫最切。
广宁城州西北二百里。汉置广宁县,属上谷郡。后汉曰广宁县。晋置广宁郡,治下落城,县并入焉。其城亦曰大宁城。咸和二年,后赵石虎击代王纥那于陉北,纥那兵败,徙都大宁以避之。又咸康元年,拓跋翳槐国乱,奔赵。三年,赵将李穆纳翳槐于大宁。太元中,魏将奚斤等破越勤部于跋那山,西徙二万余家于大宁。义熙十三年,魏主嗣如大宁长川。宋永初三年,魏主嗣自[A212]南宫如广宁。景平二年,魏主焘东巡大宁。元嘉五年,魏主焘如广宁,观温泉。明年,复如广宁,临温泉,又置宫于此。大明初,魏主如广宁温泉宫。《北史》魏太和十六年,祀舜于广宁。时又置大宁郡治焉。《水经注》:魏燕州广宁郡治广宁县。即此。孝昌以后,郡县俱废。高齐改置长宁郡,在今怀来卫。陉北,见山西重险勾注。跋那山,见陕西榆林镇。○下落城,在州西北,汉县,属上谷郡。晋为广宁郡治。后魏仍属上谷郡。后废。又罡城,亦在州西。《水经注》:大宁东有罡城。《史记》:燕人蔡泽谢病归相,秦号罡城君。疑即泽所邑。世名武罡城。罡城,《国策》本作刚成,是时秦未并燕地,恐误。
涿鹿城在州西南。汉县,属上谷郡。应劭曰: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即此。《帝王世纪》云:黄帝所都也。汉置县。后汉因之。晋属广宁郡。义熙十一年,魏主嗣如濡源,遂至上谷、涿鹿、广宁。是也。后魏亦属广宁郡,后废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洛县东南六十里,有涿鹿城,西北百三十里有大宁城。又轩辕城,在州东南四十里,相传黄帝所筑。今名古城。
宁县城在州西北。汉县,属上谷郡,为西部都尉治。后汉曰宁县。建武二十五年,复置护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,领内附乌桓并鲜卑顾内属者。《西京旧事》:武帝于益州部置蛮奚骑都尉,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,凉州部置护羌校尉,皆持节领护降夷,时已废而更置也。晋时县废,时谓之宁川。义熙四年,魏主如豺山宫,遂至宁川。又谓之小宁城。《水经注》:大宁城西二十里,即小宁城。杜佑曰:小宁城,俗名西吐勃城,在怀戎县西北。豺山宫,在大同府。○茹县城,在州西北。汉县,属上谷郡。后汉省。《魏土地记》:鸡鸣山西十里有故茹县城,俗谓之如口城。
安塞城在州西北。《唐志》:安塞军在蔚州之东,妫州之西。是也。宋祁曰:幽州丁零川西南有安塞军。干宁四年,李克用以刘仁恭叛,击之,攻安塞军。幽州将军可及赴救,别将杨师侃伏兵于木瓜涧,克用大败而还。木瓜涧,宋祁曰在蔚州界。○药师城,在州东合河镇。《志》云:宋宣和中,郭药师守燕山时筑。
○磨笄山州西北二十里。《史记》: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,襄子灭代,夫人磨笄自杀于此,因名曰磨笄之山。代人怜之,为立祠。每夜有野鸡群鸣祠屋上,亦名鸡鸣山。此即鸡鸣驿北之鸡鸣山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洛县东北三十里,有于延河东流,水北有鸡鸣山,文成帝保母常氏葬此,别立寝庙。太和十五年,始定制,惟遣有司行事。唐贞观十九年,北巡幸鸡鸣山。元至元三年,如鸡鸣山,将猎于浑河,不果。明正统十四年,北虏乜先犯大同,奄王振主亲征,驾次鸡鸣山。敌渐退,伏塞外以诱我,即此山也。○保宁山,在州西北六十里,旧名白贴山。其中洞穴穹窿,有石如仰盂,泉出其中,仅斗许,群饮不竭。《志》云:元至元初,以地常震,始改名保宁。
涿鹿山州西南九十里。一名独鹿山,涿水出焉。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。《括地志》:怀戎县东南五十里,有涿鹿山,涿鹿城在其侧,黄帝邑于涿鹿之阿。盖谓此。今山去怀戎县颇远,《括地志》似误。矾山州西南百二十里。有南北两山,出白、绿矾,因名。唐置矾山县于此。金末为矾山寨。《金史》:兴定四年,以蒙古南略,命中都西路靖安民为易水公、涿、易、安肃、奉圣州,君氏川、季鹿、三堡河、北江、矾山寨、青白口、朝天寨、水谷、欢谷、东安寨隶焉。君氏川以下,其地皆在州境。《志》云:矾山,一名矾石山,涞水出焉。《水经注》:亦谓之涞山。
乔山州东南百二十里,亦曰桥山。上有黄帝祠。后魏主嗣泰常八年,如涿鹿,登桥山,遂如幽州。是也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落城东南四十里,有乔山,山下有温泉。《北史》神二年,置温泉宫于此。《水经注》:乔山下有温泉,能治百疾。
鹞儿岭州西北四十里。明正统末,车驾自大同还,至鸡鸣山。乜先来追,朱勇御之于此。乜先设伏夹攻,杀掠殆尽。又州西有迭翠岩,本名恶崖,金泰和中更名。又州境有漫天窝,金泰和中,更曰扫云坪。
○桑干河州西南四十里,在旧城南一里。自蔚州东北流入界,州境土田资以灌溉。东南入顺天府境,出西山,至宛平县,西南而为卢沟河。详见大川桑干。宁川在州西。《汉志注》:于延水出代郡且如县塞外,东至宁,入沽水。《水经注》:于延水经罡城南,又东北与宁川水合,水出小宁城西北,东南流注于延水。又东经小宁故城南,而入沽水。沽,刘氏曰当作治。治水,即桑干河矣。○妫川,在州东。一名清水河。自怀来卫西南流入境,合桑干河,所谓合河也。金时有合河镇,今亦名河合口,为南山戍守处。《志》云:清水河在州西南三十里,即妫川下流也。自延庆州流入合洋河,注桑干。似误。
洋河州西南十五里。自宣府界流入,经州城西南,又东南入于桑干河。阳乐水,或曰在州西北。《水经注》:阳乐水出上谷且居县,东北流经女祁县,世谓之横水,又谓之阳曲水。且居,见下怀来卫。女祁,或以为在州境。
矾山水在州东南。《水经注》:矾山水出广昌县阎乡之矾石山,东流历覆釜山下,又东至古长城门,注于易水。盖即涞水之上源也。长城门,见保定府安肃县。○二郎沟,在州西南八十里,亦出矾山下,居民资以灌溉,东北流入于洋河。又有龙池,在矾山北二里,水自平地涌出,澄清可鉴,潴而为池,溉田甚广。
火神淀在州西。宋白曰:新州西有火神淀。淀,读曰殿。浅水为淀也。五代周广顺初,契丹主兀欲谋入寇,诸部不欲,杀契丹主于此。既而诸部共推德光之子述律为主,自火神淀入幽州。是也。
九十九泉在州境。《魏土地记》:沮阳城东八十里,有牧牛山,山下有九十九泉,即沧河上源。五代周广顺初,契丹谋会北汉兵入寇,与诸部长议于九十九泉,诸部皆不欲,强之南行。至新州火神淀作乱,杀契丹主。何氏曰:在新州西北,又魏收《书》天赐二年,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。在大同西界,非此泉也。○阪泉,亦在州境。晋《太康地志》:涿鹿城东一里,有阪泉。《括地志》:阪泉在怀戎县东五十六里,出五里至涿鹿,东北合于涿水,亦名黄帝泉。《一统志》:阪泉,今隆庆州阪山也。盖荒远不可考矣。○协阳关在州西南。《魏土地记》:下落城西南九十里,有协阳关,西通代郡,有协阳水。代郡,今蔚州境也。关废。○担车寨,在州西南。《水经注》:担车水出担石硎,东南流注紫石水,又东注于涞水。宋嘉定十三年,金易水公靖安民出兵至矾山,取担车寨。蒙古袭取其所居山寨,安民之兵遂溃。涞水,即矾山水也。
宝峰川镇在州东南。其相近者,有蔡树安、豺狼峪、庄窠涧等口。南达大龙门口,不过一二十里,与涿州接界。弘治中,抚臣周纲言:宝峰山通宣府要路,三十八盘、分水岭、荞麦川三者最急。是也。又有谢家堡、里村诸处,亦在州东南,出北将军石、南将军石等口,达于大龙门,皆南山要隘也。○固城镇,在州南。旧《志》唐妫州有固城镇,与易州分界。或曰镇在怀来卫南。
东八里堡州东八里。又有西八里堡。俱洪武二十五年创筑,设兵戍守,与新城相犄角。○良田屯堡,在州东五十里,即州民居屯之所。洪武二十五年筑,隆庆四年增修,设兵戍守。
麻峪口堡在州南。当龙门南口,傍有红站口诸险。洪武二十五年创筑,万历七年增修,周一里有奇,虽近内地,而守御最切。《边防考》:州东南百五十里有石港口,东接怀来卫,沿河口相去仅二里。又天津关口,在州南百里,与良乡县接界。自口而西,为梨园岭口、滑车安口,皆去州百里。又东龙门口,在州东南百里。又州南百里,有天门关口,与房山县接界。○马水口,在州西南百六十里,接涞水县界。其相近者,曰石龙安口、康家沟口、狼儿沟口、定乐安口,皆西南接紫荆关界。
段庄在州东南。唐干宁初,李克用攻幽州帅李匡筹,拔武州,围新州。匡筹遣兵驰救,克用逆战于段庄,败之。即此。○上花园,在州西四十里,又州西三十里,为下花园。相传辽萧后种花处。今为戍守之所。
附见:
保安卫在州治西北。永乐十二年置。本治旧城内,景泰二年,自旧城移置于此。
美峪守御千户所在州南百里,接蔚州界。本在卫治西,景泰二年移置于此。